警示旗幟海浪安全溪流安全危險水域防曬之道運動衛生救生論壇

i2-4.gif (2269 bytes)

colorbar.gif (4491 bytes)

救生論壇


踏浪季常是老淚縱橫時

 隨著氣溫日益上升,海邊戲水的人潮漸漸湧入,可是近來海邊戲水喪生的事件頻傳,加上又是學生的春假期間,因此在海中滅頂的竟是一群年輕的學子們,家屬只能懷著著急的心,望著茫茫的大海,尋找、哭喊著自己親人的名字。

 幾乎一到了春末夏初,這類悲劇就開始重演,台灣的公共安全措施一直遭到忽視,年輕好玩的學子們又抱著「不會那麼衰」的心態,有些海水浴場還未實施開放,甚至根本無人管理,而一齣齣的悲劇就發生,一片大好的前程就在大海吞噬下消失,一時的疏忽卻釀成一個家庭的哀痛。

 週休二日,連續假日的實施,使人們走出戶外機會增多,有關當局應該在公共場所對安全措施加強輔導,並有管理的安全人員,如不幸發生意外才能及時加以搶救,不要有「見棺材才掉淚」的心態,或視人民性命如草芥,若公共場所的安全措施加以改善,相信台灣意外頻傳的迷霧,終能漸漸消失殆盡。[節錄自87/04/15台灣日報/台灣論壇/黃致思/中市(社工員) ]

本站短評 :水上安全政府有責,人人要有危險意識。

解決方案:

  1. 普建泳池,提倡全民游泳運動,泳池深度 (1.8M) 足供救生訓練。
  2. 加強學校游泳教學及水上安全教育。
  3. 支援水上救生團體,推廣水上救生安全。

救人?自救? 若未受救生教育最怕被溺水者纏困 竇宇靖/水上安全教官

  暑假期間,水上活動是年輕人避暑納涼的旺季,由於國內缺乏水上安全推廣教育,學子在校也多未接受救生課程,因此國內每到暑期戲水季節,往往造成許不幸溺水事件。例如父親節當天,又再度發生四人溺斃、四人失蹤,且幾乎全是在校未成年學生,怎不使人感嘆?尤其泰北高中李姓學生奮勇救人,雖令人敬佩讚許;但他因為未受專業訓練致體力耗盡而慘遭滅頂,卻又令人痛心遺憾。

 近來台北市馬市長積極推動學子學會游泳,但這樣做仍嫌不足。筆者曾去函建議馬市長,重視學生水上安全教育,因為會游泳並不代表就會救人,且應同時加強CPR救生課程,才不至於大難來時遭受禍患。在國外,初學者必須先接受水上安全教育、戲水安全與技能急救,缺一不可,因此在國外較少發生水上事件。

 馬市長認同此一看法,並己要求教育局處理:教育部體育司亦計劃自九○學年度開始,將急救課程加入中小學九年一貫教育中,對於有關單位開始重視水上安全所擬的配套措施,筆者甚感欣慰。

 現筆者將廿餘年的教學經驗,潛心研究如何自救與救人心得,提供給讀者參考,以期能減少意外發生。

一般來說,較容易發生溺水處,應屬郊外池塘、河堤、溪谷、潭、湖等地方,表面上觀察水性清鏡亮麗,在大自然環境遮掩下,民眾往往不知水底重重危機,例如洞穴、異物、漩渦,都是危險所在。

 若發現有人溺水,除應立刻通知119與當地救難人員協助求援,其他人可就地取材,樹木、樹藤、枝幹、木塊、寶特瓶都可利用。如要搶救溺水者需要入水,須先脫衣解褲,以免被溺水者纏住而無法脫身。游到溺水者面前約3至5公尺,先吸大口氣潛入水底從溺水者背後施救,才不致於被對方困住。須知當一個人面臨死亡的一瞬間,出勁的力量絕對驚人,萬一被溺水者纏住,應速設法擺脫,否則準死無疑。

 擺脫法有兩種:〈一〉握緊拳頭狠狠重擊溺水者後腦,使他昏迷,再拖上岸。〈二〉深吸一口氣憋住,把對方壓下水底,有如同歸於盡,但溺水者這時為了吸氣,必定踩您肩頭上,您可趁此機會頂住他三至五秒,讓其頭部露出水面,順暢換氣及觀察四週,配合岸上的同伴把木塊、木頭、保特瓶等漂浮物投入水中,只要溺水者抓住任何一物都能保命。其實,人體與水的比重相差不多,溺水者只要放鬆心情,獲救的機會將會大幅提升。【本文錄自1999/8/11(三)聯合報─民意論壇-攏來開講】。

本站短評 :水上安全政府有責,人人要有危險意識。

解決方案:

  1. 普建泳池,提倡全民游泳運動,泳池深度 (1.8M) 足供救生訓練。
  2. 加強學校游泳教學及水上安全教育。
  3. 善用民間現有資源,支援水上救生團體,推廣水上救生安全。

救難團體 經驗交流

感嘆震災暴露經費、設備不足,對媒體焦點都放在國外救援隊,也感不平。

 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救難工作告一段落後,十多個民間救難團體昨天聚集在台中市的東山樂園,針對民間救難團體所遭受的問題進行討論。與會者除了陳述目前經費短缺及設備不足的情況外,對於國內媒體將焦點放在國外救援隊的作法也表示不滿。

 昨天一共有台中市風景區災難搜救協會、台中市急難搜救協會、台中縣山難搜救協會、台中縣九一九協助事故協會、台中縣危急救援協會、台中縣飛狼搜救協會、南投縣救難協會、南投縣成功救援協會、彰化縣福鹿救難協會,苗栗縣救難協會等十餘個民間救難團體在台中市舉行研討會,主要討論主體為民間救難團體的運作及所面臨的困境,及面臨種大災害發生時,各救難團體如何整合,並作好分工。

 但是討論會中,不少協會成員對於經費及設備不足感嘆不已。一位台中市風景區災難搜救協會的成員指出,大地震發生時,他在凌晨二點十分時由無線電聽到大坑地區損失慘重,就立刻聯絡隊員前往支援,而他們在第二天也抵達大里市的「台中王朝」,在苦無設備下,無法偵測是否有人存活,因此喪失不少良機,最後只救出一位生還者。一位成員並指出,他們比國外的救援隊都早抵達災區,並在地震當時就救出了不少居民,然而在缺乏媒體報導下,社會好像忘記了他們的存在。【錄自1999/11/14自由時報/記者林良哲】

本站短評:政府應重視本國救生及救難團體,而不是成立國際救難隊作樣板。

解決方案:政府應補助救生及救難團體經費,並且協助取得救生訓練場地。


[水上安全] top.gif (517 bytes)

 網頁維護         回救生社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