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學史的討論問題(中)  

文\ 尤煌傑

問:中世紀的美學是否與宗教密不可分呢?是否有獨立於宗教之外的美學呢?

答:於這個問題的答覆,我們可以從它的美學背後的基礎,就是它的形上學基礎上來看,我們都知道中世紀的形上學跟基督信仰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涉及形上學的基礎,或者是所謂的形上學的最終根基,像亞理斯多德所謂的第一原理,或者是所謂的不動的原動者的理論,在中世紀哲學裡面就把這個終極的原理,或者是不動的動者歸諸於如同宗教信仰裡面的上帝。所以中世紀的哲學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那美學的基礎又是建立在於形上學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不可否認,中世紀的美學跟宗教也有相當程度地密切關連。

至於是否有獨立於宗教之外的美學呢?那這要看我們怎麼來理解所謂的美學的意涵了,我們知道中世紀的藝術裡面有所謂的七藝,包含文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音樂,也就是所謂的自由藝術,如果這七藝也算是美學範疇當中的項目的話,那這一些當然可以作為一種研究宗教上面的工具性的學科,可是就這些學科本身獨立的研究範疇來講,它也可以不跟宗教有直接地關連,所以我們只能講中世紀的美學跟宗教信仰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但是也並不是說所有的美學思想都必須要跟宗教信仰掛鉤。

問:在中世紀哲學中,美與善的觀念是否等同呢?

答:我們在前面談到,美跟善都是存有的超越屬性,那麼如果我們從找尋美與善的存有學上的基礎來看這個問題的話,那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瞭解,在中世紀的理論裡面會接受美跟善是等同的,因為它們都是存有的超越屬性,所以他們都會接受美善是等同的觀念。當然說它們是等同並不是說完全不可分,因為美主要是涉及感性的,而善主要涉及是意志活動的,這兩者在活動上面可以有所分別,可是它們之所以等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目的性,都歸依於存有本身,所以從美跟善它們可以有不同種類的活動形式,但是它們在最終的目的上面是合一的;所以我們從終極的目的上而言,可以說美善是等同或者是合一的。

問: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發展與以往的美學有何顯著地不同呢?

答: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和在它之前的美學思想有一個基本上的不同,它甚至涉及整體的文化思想上面的不同。在這時期比較強調的是理性主義的精神,還有人文主義的精神,把過去中世紀所有的學術文化發展的方向,從朝向在超越界或是在天上的上帝的這種企求,轉往朝向現世人生的一種期望,所以在這個時期的藝術發展,和這個時期的美學思想,比較強調的是人文主義的精神,它是以人為中心,強調理性而不是強調信仰;在許多的藝術表現的主題上面,過去很多藝術主題都是跟宗教信仰,甚至是聖經故事相關的課題為主。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的題材也比較多元化,比較跟現實生活接近,不一定是要表現宗教上的題材,現實生活當中所遭遇的人、事、地、物都可以變成藝術表現的題材。即使文藝復興以來也有許許多多以宗教或是聖經故事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但是它的表現方式跟中世紀時期的表現方式,也已經有所不同了。過去的藝術表現可以說是表現給上帝看的,著重於抽象觀念的把握,而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注意他的作品不只是傳達上帝的旨意、上帝的精神,而且也要把那個作品變成是可以被人類感官所接受的,表現給世俗的人看的,所以他在表現的手法上面也更加注意於光線、色彩、造型、各種細部的描寫上面,所以這個是藝術與美學思想上面的一個顯著地不同。

問:我們從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所流傳下來的畫作中可發現,此時期的畫作對於人、物、風景都以與真人物惟妙惟肖著稱,這是否與藝術家對藝術理念的把握有關?那麼所把握的藝術原則又是什麼呢?

答: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可以從文藝復興時期一個基本的重要觀念來看,就是鏡子的觀念。文藝復興時期他們把藝術當成是一個反映現實的鏡子,把科學當成是反映自然知識的一面鏡子,所以整個藝術的觀點或科學的觀點就是要把這個自然的真實表達出來,而那時候他們背後的信念就是相信可以用自然來解釋自然,所以不管是在科學知識上面、在藝術活動上面,他們都非常強調相符應於現實,所以我們看那個時期的畫作,關於人、物、風景都與真人真物表現得非常惟妙惟肖,道理在這裡,所以鏡子這個觀念就是他們的一個藝術理念。

問:休謨的美學以心理學分析方法去探討美的本質,如此是否會造成美只是主觀,而不具客觀性呢?

答:基本上只依賴心理學的方法來探討美的本質,的確造成美的定義傾向於主觀的一種影響,但是休謨自己也說,這個審美趣味不是完全主觀的,它應該也包含了某一種程度的客觀性,而這一種客觀性的標準需要靠個人的天資還有個人的修養,這兩個條件來彌補。所以雖然他的方法有主觀性的傾向,但是他自己思想裡面或是他自己對於美的看法當中,還是覺得它應該有一相當地客觀性。

問:在藝術模仿自然的原則下,人們對於自然的意義,想自由發揮的傾向,是否受到壓抑?

答:在西洋美學思想的傳統之中,模仿說是一個勢力最大的傳統,也因此,對於所謂「模仿」的意義的解釋,就有好幾種。最傳統式的模仿的意義,認為模仿就是有如照相一般地把模仿對象外表的樣子一五一十地描繪下來。另外,也有他種理論認為模仿應該表現被模仿對象的內在本質。這第二種意義的本質性模仿,受到較多地認同。但是所謂內在本質顯然就不是如同感覺經驗一般膚淺地認知而已,還包括對於被模仿對象的深層瞭解。要把這種深層的瞭解具象化地表現出來,很明顯地不可能所有藝術家都有相同的模仿標準,在這種情況下還是留下許多藝術家表現自由創意的餘地。

此外,對於自然的態度,傳統的思想認為自然是上帝所創造的作品。如果對於自然的本質能有所認識,也就是間接地認識了上帝。而傳統的藝術思想認為最高級的美、最永恆的美、最完備的美就是在於上帝。從以上這兩個觀點來看,就可以瞭解傳統的藝術作品之中何以會有那麼多模仿自然的作品了。因此,古代的藝術家不至於認為模仿自然的作品就是不能自由發揮或受到壓抑。

問: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理性介入其中較過去更甚,如用數學方式表達,排除超越界的解說,人的想像力是否遭到限制?

答:在人類的各種科學活動與藝術活動之中,有一些屬於共同的特性,比如這兩種活動的發展都需要一些創造發明的能力,而發現的過程可以是依循某一種程序而獲得結果的,也可以是不依循程序而突如其來的。第一種發現,可以稱之為有方法地發現,如許多科學實驗都是事先設計好一個固定的實驗程序,然後依照步驟逐步獲得實驗的結果。第二種發現,可以稱之為心理上的發現,如許多解答難題的靈感,或藝術創作的靈感都屬這一類。靈感的湧現和想像力的活動有極密切地關係。

因此,如果因為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高度強調理性的功能,就推論這一時期的思想會特別壓抑人的想像力,這種說法顯然是說不通的。

[第298期空大學訊--補充教材](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

關於美學史的討論問題(下)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