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系九十二學年度下學期課程導覽
台灣小說的人性剖析與社會關懷

文\許應華

人文學系於九十二學年度下學期共開設十門課程,其中包括「台灣小說」、「物理之後-形上學的故事與哲理」、「傳播媒介與生活」,及「資訊組織」四門新課,都能順利完成撰稿,確保開課的品質。此十門課程,特色在於學術理論與生活應用兼顧,為便於自我學習,並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結合故事述說的型態呈現,同時配合課程的需要,輔以適度的實習,期能幫助同學對人文學科的範疇,有古典與現代融合、知識與應用貫通的新理解、新體會。

文學類\三學分\電視

有關台灣的歷史地理、政經文化各方面的研究,近年已成顯學;不少大學陸續成立台灣文學系,對台灣文學的傳承、發展關注有加。台灣小說在台灣文學中是成果相當豐碩的一環,本系爰於九十二學年度下學期新開「台灣小說」課程,特別邀請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等三位年輕學者擔綱講授。

本課程由八個單元組成,首尾兩單元為緒論與結論,說明、討論台灣小說的歷史研究與成果、發展與分期、研讀與欣賞,以及台灣小說的演變特色、未來走向等問題。第二至第七單元則將台灣小說分為六期予以介紹:

第一期介紹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發展,時間上界定在一九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主要作家與作品則介紹賴和的「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可憐她死了」以及楊逵的「送報伕」、「鵝媽媽生嫁」、「春光關不住」各三個作品。
第二期介紹五○年代的台灣小說
,時間上界定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年,主要作家與作品則介紹鍾理和的「笠山農場」與姜貴的「旋風」。
第三期介紹六○年代的台灣小說,賞析白先勇的「台北人」與王文興的「家變」
第四期介紹七○年代的台灣小說,賞析黃春明的「莎喲哪啦•再見」與陳映真的「夜行貨車」
第五期介紹八○年代的台灣小說,賞析張大春的「將軍碑」與宋澤萊的「抗暴?打貓市」
第六期介紹九○年代的台灣小說,賞析朱天文的「荒人手記」與林耀德的「一九四七•高砂百合」。

台灣小說的發展,歷經日本殖民、國民政府遷台、反共戰鬥、政治閉鎖、外交受阻、本土意識甦醒、由戒嚴到解嚴的鬆綁與脫序……各種政治的、社會的現實衝突與磨合、蛻變與成長,它所展現的成果是多樣的、豐碩的,而且是令人感慨的。關心台灣社會的人,可以透過台灣小說的介紹,從人性剖析和社會關懷的角度,更深層了解台灣。

[92.11.13空大專版]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