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生活學習導讀
歷代釋易方法─義理派釋法

文\林益勝教授主講 張玉宣整理

大家都知道,易經是由「符號」和「文字」構成的,符號有剛柔二爻、八卦、六十四卦三個部分;文字有卦名、卦辭、爻辭三個部分。這六部分看來簡單,可是歷代易經學者為了把這六部分解釋清楚,卻絞盡腦汁,仍然無法理出頭緒來,最後只好援用自己當代的思想去解釋,但是由於各時代的思想以及各人的體會之不同,因此解釋出來的結果也就五花八門了。

「義理」派,以探討文字部分的義理為主,但方法則有三種,最早的是戰國時代的「十翼」,他利用陰陽家的陰陽學說解釋易經的卦辭和爻辭;其次是魏晉南北朝的王弼,利用老莊玄學來解釋;最後是宋朝的理學家利用理學來解釋。他們對文字義理的解釋並沒有什麼不同,王弼和宋理學家雖然都各有創見,但仍然以「十翼」的解釋為藍本。

「十翼」不是一本書,它是戰國到西漢初年這段期間,學者解釋易經的十本書,因為內容都在幫助大家去瞭解「易經」,就像鳥的翅膀一樣,所以稱為「十翼」,翼就是翅膀的意思。這十本書分別是:繫辭上、繫辭下、彖辭上、彖辭下、象辭上、象辭下、文言、說卦、雜卦、序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受陰陽家思想的影響。

義理派八法釋易:

義理派從十翼到清朝,一脈相承都以八種方法解釋易經經文:一是「字義」、二是「卦時」、三是「卦體義」、四是「爻德」、五是「爻位義」、六是「當位」、七是「正應」、八是「比附」。除了「字義」及「卦時」外,其餘都應用「符號」來解釋。

字義

「字義」就是利用大家懂的字,去解釋經文的字義、或理由。經文裡的「需」,戰國時代意思是「須」,也就是現代的「等待」的意思。經文中的「師」,戰國時代是「眾」的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群眾」。這是用「字義」來解釋經文。

用大家懂的話去解說經文的理由,也是「字義」的應用。像訟卦第九四爻說「不克訟」,程伊川先生就用「字義」的方法加以說明:九四爻是陽爻,照理應該是一個個性好強,喜歡和人爭訟的人,可是為什麼不能爭訟呢?因為他沒有對象,所以沒法興訟,所以爻辭就說「不克訟」。

十翼用陰陽思想解釋易經,不但已經曲解了易經。又加上,戰國時代距離西周約有五百年,因時間及空間的不同,在「字義」方面也發生曲解的現象。例如「否」卦的「羞」字,十翼都解作「恥辱」,其實「羞」這個字在西周武王時代,只有「進獻」的意思,表示下級奉獻給上級,直到春秋中期「恥辱」的意思才出現,十翼顯然曲解了易經的本義。

卦時

「卦時」是指這個卦所處的時機,也就是文字結構中的「卦名」。義理派學者要解釋這個卦的經文,當然要用到這個卦的時機,這個方法是絕對必要的,但不見得正確。因為從十翼開始,對卦名的解釋,大概不出兩種方式,一是用「字義」解釋,用「字義」解釋,前面說過,已不見得正確。他的第二種方法,是用「卦體義」來解釋,更不見得會完全正確。

卦體義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自相重疊而成,所以六十四卦裡的任何一卦,都由上下兩個八卦的卦體組合而成,叫做上下卦體。每一個八卦的卦體,都有「卦德」或「卦象」或「人事義」的不同象徵意義。所以十翼的作者,尤其是《彖辭》和《象辭》的作者,就利用這個卦本身的上下兩個卦體的象徵意義,來解釋這個卦的「卦名」及「卦爻辭」經文,這種利用上下卦體的象徵意義,來解釋經文的方法,就叫作「卦體義」。

按照清朝學者考証的原理來說,利用本身的內容來考察本身的意義,應該是最科學、最可靠的方法。為什麼前面說用「卦體義」來解釋「卦名」及「卦爻辭」不見得完全正確的原因在於:歸納的結果,例如蒙卦,符號是上艮下坎,艮卦的卦象是「山」,坎卦的卦象是「水」,十翼的於是說:蒙卦是「山下出泉」,山下出泉為什麼就是「蒙」呢?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蒙卦原文的卦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你只要唸一遍,一定會發現:哦,原來蒙的真正意思是「童蒙」。什麼是「童蒙?像幼小的孩童那般,迷糊不清就是。可是十翼的《象辭》卻說「山下出泉」,這種錯誤,歷經兩千年,大家照錯就錯,都沒有人提出質疑!

不過,用卦體義的方法來解釋經文也有正確的地方,像六十四卦中,如果是八卦本身自我重疊的卦,就可以用「卦體義」去解釋。例如八卦的乾,自我重疊還是乾卦,坤還是坤,兌還是兌,所以八卦的卦德或卦象的象徵意義,仍然沒變。

八卦的重疊原理,很像自然界的「化學變化」,猶如氫和氧化合成水一般,完全變成另外一種東西。蒙卦的上卦「艮」和下卦「坎」化合成「蒙卦」,蒙的意思和艮、坎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六十四卦中,除了八卦自我重疊的八個卦,就像氧和氧化合,依然是氧,本質一點也沒變以外;其餘的五十六卦,都不能用「卦體義」來解釋卦名及卦爻辭。

  爻德

爻德就像八卦的卦德,是爻的象徵意義。爻只有剛柔兩種爻,可是由兩儀變四象,四象變八卦的重疊過程中,按照「化學變化」的重疊原理,八卦中,除乾坤兩卦仍然分別保有剛健、溫順的爻德外,其餘由剛柔兩種爻交互重疊而成的兌、離、震、巽、坎、艮六卦都沒有剛或順的涵義在裡面了,八卦都如此了,更不必說六十四卦了。

六十四卦中,除了六爻都是剛爻的乾卦,以及六爻都是柔爻的坤卦,還用得上「爻德」以外,其他六十二卦都用不上,即使用了還是免不了錯誤。只可惜歷代義理派學者並不了解此道理,所以難免錯誤百出。

爻位義

爻位是說明身分的,十翼的三、四兩爻根本分不清楚,幸虧宋儒又補充一些,可是還是不清楚,譬如五爻是尊位、二爻是臣位,其他的四個爻是不是也是臣位呢?如果都是,二爻的臣位,應該是什麼地位的臣呢?這就是我們在研讀義理派學者釋易作品,最感困惑的地方,也因為如此,所以爻辭的解釋就無法確定。

義理派學者在釋易的方法的後三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用陰陽的觀念,利用爻的陰陽和爻位的陰陽之間的關係,來解釋爻辭。

當位

十翼的作者,把初、三、五、這三個單數的爻位,叫做陽位,把二、四、上這三個偶數的爻位,叫陰位。然後把陽爻放在陽位,陰爻放在陰位叫做「當位」,相反的,陽爻在陰位,或陰爻在陽位,叫「不當位」。

正應

一卦裡的初與四爻、二與五爻、三與上爻中,如果也是一陰一陽,就是「正應」,否則就是「不相與」,凡「正應」之爻關係密切,「不相與」之爻關係疏遠。

比附

相鄰的上下兩爻,要是一陰一陽,就是「相比附」,否則就不相比了。

由上述我們發現不論當位,或是正應,或是比附,都應用陰陽的理論,所以,這三個都是陰陽家的理論,西周時代還沒有陰陽思想,由此看出,此方法一定無法正確解釋西周的易經。

[92.10.13~14空大專版]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