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宇宙論的發展與展望(下)

 文\吳志鴻

(三)宇宙論思想的興衰

儒道佛思想融合與思想的轉折
隋唐的統一,發展出儒、道、佛三種思想文化的融合,相對地宇宙論思想也反映出這樣的趨勢。到宋代儒學則將儒家的「道」與道家的「道」相結合,發展出新的階段。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陰陽五行的宇宙論思想,闡述儒家的倫理價值理論。張載的氣論,則是有系統的發展出氣一元論的宇宙理論。朱熹則是對前代的思想做了全面性的總結。總言之,理學的道德哲學是在宇宙論的思想上發源的,他們對陰陽理論已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之後的王船山、方以智等人所發展的宇宙論思想,都是遵循著宋代理學的路線。 

近代以來宇宙論思想的衰退 
自明末清初,傳教士開始傳入西學,中間沉寂一百多年,到鴉片戰爭中國的門戶被打開,西學第二次的傳入。從一開始的鄙視與排斥,傳統的宇宙論思想,已禁不住西方科技優越的打擊,而被迫敗退。雖然其中不乏提出中西並用的理論,但是無法振興宇宙論思想的地位。因此,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宇宙論,經過激烈的爭鬥,無法水乳交融的結合,很不情願的被西方的思想所取代了。 

鴉片戰爭以前,哥白尼、牛頓等西方科學著作,已經傳入,但是卻只有極少數被翻譯成中文,由於當時八股科舉制度依然盛行,所以它們並未對學術界造成影響。鴉片戰爭後,大多數的清代人士依然抱著天國上朝的封閉心態,反對西學、反對學習夷技。他們認為以中國人的智慧,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可以與西方並駕齊驅。因此,再經過多次戰敗後,面對西方文化的優越,態度上已漸從反對而演變成尋求結合,但由於為了確立中國文化的優越性,而有「西學中源」的觀念產生。 

這個「西學中源」,表現出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深閉固拒的抵制西方科學,一種則是希求某種形式的融合。前者如維護道統的劉錫鴻:後者,欲尋求中西學的融合,而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結果。 近代西方宇宙論以機械力學為基礎,對客觀的世界進行觀察、測量、改造、利用。1895年以後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學堂的建立,西方近代自然理論開始佔學術界的主導地位。同時中國的國力下降,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鄙視,一些人對於中國文化失去信心,出現「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傳統的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的宇宙論,當然亦被否定,而陰陽五行思想成為完全的迷信。中國傳統的宇宙論,已步向衰退的階段。 

宇宙論思想未來的展望 

人類面對浩瀚的宇宙,由於求知的渴望,讓人們透過思惟,建構出解釋宇宙萬事萬物的思想理論模型。有哲學的也有科學的,但是無論成功與否,或者是否正確,在這思索的過程與解決問題的企圖,精神上是值得讚許的。中國的宇宙論思想的發展,也是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但是近代以來,由於西方科學文明的進入,使我們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卻因為不科學的理由,而全盤的被否定,傾向於全面追隨西方文化思想。近幾年來,西方文化開始對其自身的科學文明,有許多反對的聲浪,提出一些新的思想理論,反而與中國傳統的思想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宇宙論的思想而言,在近代以來,已經被科學的宇宙論思想,全部取代,而且批評中國的宇宙論思想缺乏科學思想,所以遭受淘汰的命運。然而這樣的批評是偏頗的,因為從本文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宇宙論思想,已經出現許多與現代科學類似的科學意識,為何沒有發展西方近代的科學呢?原因很多,無法多做說明。但是若我們能夠以客觀的角度,來重新檢視中國宇宙論的思想,或許在未來思想的理論發展上,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與開展,這也是本文章的目的。因此本節便對中國宇宙論思想中的科學意識與西方近代科學,做比較與說明,然後再對於宇宙論的思想做重新的反省,或許能夠對於未來思想的發展,有啟發之效果。 

中國宇宙論的學者們,替人們提供觀察自然的方法,是一種關於宇宙整體的理論假設,其中包含有不少的卓越的思想與深邃的智慧。近代科學宇宙乃是由主流的機械論的宇宙觀所形成的,用定量與幾何的模式,架構出宇宙的理論,它將事物從普遍聯繫中孤立出來,認為宇宙在特定的環境下的運動過程中,是可以度量的,如此一來便可以重現宇宙原貌。因此以標準化來代替複雜性,精準性取代了模糊性,定量分析取代了定性分析,理論的內容著重於描述原子與電子的機械運動。所以,它整體的把握自然的存在方面是片面性,這部分的內容已經受到一些從萊布尼茲(Leibnez)到懷德海(Whitehead)的科學家與哲學家的批評,認為無法整體的認識宇宙,只是片段的。可是這種科學的思惟模式,仍是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因為它是比較清楚明確的;不過近年來,又開始認為這無法完整的理解宇宙,所以必須要整體的認識才行。如生物科技中的DNA的遺傳工程,雖然人類已經於近年來漸漸地解開其結構的內容,但是這只是找到內部元素的解密,對於它們相互的運作與機制,卻是無法用機械式的科學思惟來進行討論。因此這似乎又回到與中國宇宙論思想的思惟,以整體且系統的角度來說明一切,雖然是模糊的,但卻是全面性的。然而這樣的思想則中國早在兩漢時期已經完備且成型了。 

中國宇宙論思想中,其實有許多科學意識的表現,如陰陽的概念,與現代科學的正負極的觀念相似,中國天文學上的觀測與曆法的算數,都表現出中國科學意識的發達,甚至超越同時代的其他文明。 那麼這樣的科學意識,為何沒有走到近代科學?這有相當多的原因的,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地理環境等,都是需要考量的。然而中國系統化的宇宙論,是否能夠發展出定量分析的實驗科學,則是值得再評估與探究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中國這種特有的宇宙論思想模式,將人類看做宇宙整體組成的一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論,卻能讓社會的政治與倫理道德的問題,都可從宇宙論中得到說明,這是西方的宇宙論思想所不能達到的。 

所以,中國的宇宙論是一個可以用來說明宇宙一切的方程式,但它卻無法說明一個個簡單的具體事物運動。因此,中國這種特有的擬人化與系統的宇宙論,缺乏思想工具的直觀方法,缺乏邏輯與幾合的空間分析,或許便是古代科學沒有能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之一。然而也正因如此的思惟,才能發展出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理論。 

結論 

現代還是一個相信科學萬能的時代,哲學性的宇宙論已不再受到重視,但科學的宇宙論思想,對於宇宙還仍然有它無法解釋的部分。或許將兩者相互結合,彼此的相輔相成,可能會產生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然而近年來哲學與科學的互動關係,卻發展出著重分析的科學哲學,實為可惜。 對於中國的宇宙論思想而言,試圖解釋宇宙的企圖心,是不輸給西方哲學的。因此,不能全盤地否定其在思想發展上,重要的角色與地位;而它特殊的思惟模式,或許能成為現代發展新宇宙論思想理論時,能夠參考與輔助的工具。 

註釋

1.《左傳.昭公元年》。 
2.張衡:《渾天儀》中註解,《問經堂叢書》第六函;v7,台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第313期空大學訊](作者為基隆中心面授老師)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