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與欣賞」課業輔導
 現代小說部分研讀指引

文\ 趙潤海

我們對文學課程應有的態度

《文學創作與欣賞》教材裡指出:「小說是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思索生命意義的一種文學樣式」(頁四○七)。但我們身處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充滿絕對思想自由的時空裡,不能不解構我們自己對定義專斷的印象,這是面對文學創作活動時必要的態度。因此,編者告訴我們:「不同的說法,都是一種『可能的描述』」(頁四○九)是十分允當的看法。在面對創作活動時,不應該太過僵化地看待作品。有的作者在生前無籍籍之名,作品並不被看好,死後卻名揚千古。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並不長,作品的評價問題見仁見智,只能聊作參考。教材的編寫只是發其端倪,引領學者嚐鼎一臠而已。

在學習的初期,應該用比較多面向的眼光來看待不同性質的創作形式。以小說為例,我們不應該只注意現代小說的特質,而忽略甚至貶抑了傳統小說的長處。有許多成功的現代小說家,多半是從傳統小說中獲取創作的資源,比如張愛玲、白先勇,都受到《紅樓夢》技法、創作意念或文字風格的影響。學習者固然可以有個人的好惡,但對於不同風格的作品,都應該保持高度的研究興趣。喜愛現代主義精神的作品,無妨於喜愛鄉土文學。這樣的態度不但有利於欣賞,也對實際創作有益。創作需要取精用宏,學習前人創作的精粹,才能在寫作時應付裕如;作為欣賞者,又何嘗不需要廣收博採,建立更高明的鑑賞能力?

傳統小說(古典小說)的寫作中心企圖是為創造一個傳奇故事,這在現代小說、戲劇、電影中,其實還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這是創作藝術娛悅群眾的重要手段,並不一定是古典小說的缺憾,但就比例來看,古典小說的娛樂性確實是很高的,《文學創作與欣賞》教材(頁四一八)所引夏曾佑對小說的看法,就是讀者對此要求的明證。相對來說,傳統作者「文以載道」的理想,卻是跟現代小說著重內涵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多半這一類強調文以載道的作品,往往忽略了作品的藝術性。現代小說中的若干帶有政治傾向的作品不也一樣嗎?

關於評價問題

我們不能忽略掉中國現代小說發展過程中,品質良莠不齊的現象,即使像魯迅乃至於其他的重要作者,都不能不帶有一定程度的缺陷。這是中國現代小說都會面臨的問題。

當然現代小說的最大改變,是形式上的革命。敘事語言、敘事技巧(包含敘事觀點以及象徵運用)的改變最為明顯,內容上的改變是,個人的意識漸漸成為作品的主體,即使作者想要反映的是社會普遍的現象。傳統小說作者側重的多半是人物與人物之間整體的關係,個人並不突出,這也就是《文學創作與欣賞》(頁四九六)所說的「打破了古典小說以人物彼此之間的故事為中心情節的模式」。但是「打破了古典小說以人物彼此之間的故事為中心情節的模式」是不是就一定是一種進步?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古典小說豈不都應該被棄之不顧?古典小說豈不就毫無價值可言?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以《紅樓夢》來說,它所隱含的現代主義的精神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從作者對生活細節的關心程度來看,《紅樓夢》甚至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可以等量齊觀。從這個角度來看張愛玲的作品,它與《紅樓夢》的關係密切就可以理解了。中國現代小說在技法上多半是取法西方的,然而精神上仍然是中國的、古典的。

放下厚今薄古的心理,在進行評價時,不但應該注意作品的優點,也應該注意到作品的缺陷。比如沈從文的小說,反映出湘西地區人情的醇厚真誠,使讀者進入一個作者創造的美麗舊世界,但是在真實的映照下,到底又有多少被作者意念美化的成分?再以魯迅為例,魯迅作品中的吃人的愚昧的世界,到底反映了多少現實?又醜化了多少現實?他的技巧是不是因為個人的性格,而過度誇大了、扭曲了現實世界?張愛玲的「一步一步走到沒有光的所在」的主題意識,也不能不使正直的讀者有點擔心。然而優點與缺點,其實也是一種辯證的關係,很難有定論的。因此作為一個認真而客觀的讀者,應該學會把優點當缺點看,把缺點當優點看。

小說的基本觀念

《文學創作與欣賞》這本教材,提供了非常明晰的關於小說的若干基本觀念。就小說的內在來看,編者所歸納的六項基本要素,確實能涵蓋各類型小說的總的表現需要,但卻不是每篇作品都應該具備這六個要素。文學格於創作求新求變的前提,並不一定要配合理論的指導。這裡就牽涉到創作製造理論還是理論引領創作的問題。那當然是理論家與創作者的事,與學者暫時無關。可以確定的是,藝術的理論與人生的問題一樣,沒有絕對的真理可以概括。

在小說的諸要素裡,主題還是一個比較值得注意的共同問題。

試觀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其實不能不想到,小說作為一種教化工具的意義。自魯迅的〈狂人日記〉開始,多數的作品都不脫「文以載道」的舊路。雖然現代小說的道與古人的道的內容不盡相同,性質卻是一樣的。《文學創作與欣賞》對現代小說與傳統小說做了比較,其中談到內容主題部分,編者認為現代小說:「以反對封建專制的種種黑暗、迫害,代替了傳統小說『文以載道』的各種陳腐主題,如忠孝節義、因果報應等。」清楚指出了現代小說的「文以載道」的道已經換成了「反對封建專制的種種黑暗、迫害」。到了現代小說的「第二個十年」的所謂「革命文學階段」,「『革命文學』觀點也成為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思想主流」,更指明了現代小說的新的「文以載道」的特質。這一特質並不因為「左聯」的結束而結束,繼續發芽滋長,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主流意識。這是瞭解中國現代小說必須注意的一點。所謂的主流意識,固然可以反映某些覺醒,達到某種目的,但是在整個小說史的發展過程中,它只能造成一種風潮,卻不一定能為小說藝術建立永恆的指標作用。

然而中國現代小說中有哪些作品能脫離所謂的「主流意識」,特立獨行地實踐了小說藝術的絕對性,擺脫了刻意的「文以載道」?在主題上不那麼隨波逐流地追隨「主流意識」,不管是革命文學也好,鄉土文學也好,女性主義文學也好,同志書寫也罷,把文學的重點還原到人的本身或者說人性的本身,這也許是檢驗一部作品永恆價值的切入點吧。

結語

我們有了一本好的教材,不能只是呆板地記住教材的內容,而應該多一點綜合融會的功夫。這是學習這門「文學創作與欣賞」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習一切課程的必要途徑。想要瞭解一部小說,不能不知道作者的生平資料,不能不知道作者所處的環境,因此具備一點近代史的知識是必要的。想要瞭解作品的意涵,不能不瞭解人性,不能不懂一點心理學。想要檢驗作品的可讀性,學習者就不能不多瞭解作品所使用的文字,使自己對文字多一點敏感,才知道作者的文字之美與運用之妙。

總之,一部好作品,同樣需要一個好讀者。

[第300期空大學訊--課業輔導](作者為台北中心面授教師)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