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說」補充教材
宋澤萊《變遷的牛眺灣》中的農村與農民

石弘毅

一、前言

 在文學作品中,「小說」無疑是比較生動、通俗的文學形式,而且較能窺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具有寫實色彩的小說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與生活的現實面,不僅能讓歷史事實透過文學形式源源流長,而且能吸引讀者的閱讀,達到啟迪民智的功能。由於文學作家本身的藝術觀不見得就是勞動工人的藝術觀;所以,要寫農民生活而能打動農民的心,作家必須去觀察、學習,領悟農民的世界。

 在新一代的臺灣作家中,刻意反映農村與農民生活的,雖然不乏其人,然而宋澤萊的小說作品,無疑是值得吾人一讀的。宋澤萊身為教師,但是隨父祖耕作的經驗以及對於家鄉的實況觀察,使他對農民的生活與感受有深刻的體會與認識。宋澤萊的作品甚多,除了課本所介紹的〈抗暴的打貓市〉,他的另一系列成名作品,諸如:《變遷的牛眺灣》及「打牛湳村系列」等幾部深刻描寫農村與農民的作品,吾人亦不可忽略。

二、《變遷的牛眺灣》中的農村與農民

 《變遷的牛眺灣》的時代背景是,一九六○、七○年代台灣社會的經濟轉型期。經由《變遷的牛眺灣》這部原名《農淚》的小說,宋澤萊有意描寫臺灣農村社會的變遷史貌,企圖透過李寅家族的變遷,描寫他們對農村社會的失望所在和希望所託。宋澤萊描寫七○年代左右的農村問題,具有相當程度的寫實色彩,這是這部小說具有價值的地方,雖然他是以小說的方式來記錄這些廣泛的社會真貌,但這正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所在。

 《變遷的牛眺灣》是一部長約八萬字的長篇小說。內容是寫一個牛眺灣居民李寅家庭成員變遷的故事,並由此特定的案例,來呈現臺灣農村居民在轉型社會裡的變遷。對於臺灣農村的變遷過程,宋澤萊顯然有強烈的企圖心,從作品中,我們看得出來他希望以「史家」的精神來描繪臺灣農村的變遷,從他對臺灣近代歷史背景的掌握觀察,他的創作讓人感到他似乎在寫臺灣的歷史小說。從小說的內容來看,宋澤萊主要在反映農村在工業發展下的農民生活,透過以主人翁李寅一家人的遭遇來反映這個現實,具有相當的象徵意義。而寫作的形式上,採用人物為主體的「紀傳體」式寫法,又具有史家的筆法。從小說中提到臺灣戰後的農村在三七五減租與土地改革後的情形來看,「……那時的日子(按耕者有其田以後)雖然仍是苦的,但大家覺得種田實在是神聖的,大家都是田地的主人……然而,二十幾年過了,農村卻一點都沒有見到黃金」。時代背景顯然放在一九六○年代中期。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像李寅、李村、李竹及吳娥,基本上他們都是農民身分。李寅,是傳統農民的典型代表,他的兩個兒子(長子李村、次子李竹)代表了農民的後代,他們是「屬於農村而流落在城市」的農民,雖然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卻不能改變他們流入社會的命運,因為耕田顯然是「沒有前途的」。我們從小說中村長程噯的感嘆中可以瞭解:「其實我們都在欺瞞自己,現在我們種的田都是賠錢的,但是我們還勉力地想在地下掘黃金,早在幾年,我們就應該要離開這個牛眺灣的」、「我要勸大家不要再指定後代耕田了」,因為「我種的田比你們多,一甲多的地,但我一年只淨賺一萬八千元,又要繳稅,你們也好不到那裡。我不要你們有我的下場,應當想法子離開牛眺灣啊。」從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農民的後代到了六○年代後,似乎已經無法再待在農村生存了,雖然他們也有自己的土地。這些農民,他們隨著都市的工業化而流入都市社會,甚而改行。「城市的職業雖然不好,但總比種地強」。然而,社會似乎並沒有接納他們。

 女主角吳蛾,本是漁家棄嬰,幼時被遺棄後,由一對農民夫婦收做養女,因被養父出賣而逃生,當了工廠女工卻不慎戀愛懷孕被人拋棄,為了給女兒治病而淪為娼妓,不幸又被法院判刑,逃難中與李村相遇而結合。但卻被警察追捕又進入城市,在一家工廠當了女工,因救一位臥軌自殺的女工受到表揚,卻因而暴露了身分被捉進監獄。她的生命完全在極其不幸的驚濤駭浪中度過,她人生的憧憬一次次地被粉碎。如果不是農民養父家貧,也不至於出賣吳娥,吳娥的命運其實與「窮」有極大的關連。

 男性農民流入工業社會,他們可以做工、出賣勞力。不管是李村或李竹,這些農村的後代,他們不像其父祖可以留在農村耕作,社會讓他們覺得農鄉不再需要他了。而李竹的耕種或者小生意都是沒有希望的,因此,在鄉下不會更好。然而整個農鄉在無形中變動了,這些因素使得他們無法抗拒地流入城市。但是「祕密合法化的罪行,包括工資的低廉、工時的過長、衛生狀況的不佳、福利制度的缺如……等等」卻無情地剝削這些勞工,平常依賴苦力來維生,有一天早晨醒來,當「他把被窩掀來,發現他的腿殘廢了。」(這種遭遇令人聯想到林雙不的一篇小說〈泰山斷指〉中的主人翁泰山);而女性農民的下場呢?有的做女工,再不然,也唯有出賣自己的肉體了,「……隨著資本的發達,一些放蕩的、消遣的行業興起了。那便是影院、茶室和酒家的設立。舞廳竟也應時營業了。這些行業更吸收了農鄉淪落的女性人口,變成低層的、沒有機會的、墮落的、被迫的女性出賣肉體的地方。」宋澤萊在此記錄了一九六○年代後的臺灣農村婦女不幸流浪到城市幫傭的現象。「這是當時鄉下的風尚,她們做城市的下女,家裡的小孩便成了棄兒。」宋澤萊以愛鄉愛家的農民李寅一家人被逼離開熱土,到城市謀生,在城市無法生活又被迫遷返農村的二十年血淚史,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小說著力刻畫了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裡,作為歷史主人的農民,被迫害、被驅趕,流離失所,坎坷顛沛的命運。

宋澤萊有關農村與農民生活的創作顯然是有其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