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考釋

文/  楊森富

 

一、黑白講正字考

        台灣話稱:亂講、胡說為「黑白講」。或云:宜寫成「烏白講」,猶云:皂白不分,亂講一番。其實。「黑白講」或「鳥白講」,當作:「胡白」、或「胡白講」。

        按「胡白」一語。見諸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唐紀、則天后光宅元年記事,略云:「﹝裴﹞怞先曰:…陛下宜復子明辟,高枕深居,則宗室可全。不然,天下一變;不可復救矣!太后恕曰:胡白、小子敢發此言!」依胡三省之註解云:「胡,何也;白,陳也。言何等陳白也。」

         所謂:「何等陳白」,猶台灣話之:「何以講安爾(ka-ë-kong-án-ni)」;或「何以安爾講」(ka-ë-án-ni -kong)。

武則天當朝時,曾使用十八種不同的年號,上述光宅元年,當指西曆六八四年。「胡白」一語,當為唐朝時之流行語。



        在台灣話裡,類似「胡白」、「胡白講」之口頭語,尚有如下各種:

          1. 朝謅(häu-siâu)──猶云:信口瞎編,隨意亂說。或作:胡謅亂道。按「胡謅」一語。亦屢見於「元曲」。元/王德信「進賢賓退隱曲」云:「大叫高謳,睜著眼張著口儘胡謅」。

         2. 胡亂講──猶言亂說一番,毫無根據。

         3. 無稽之談──無可稽考的道聽塗說。

         4. 信採講──信口開河、不足採納之說。

         5. 胡說(hô-soat)──沒有根據,隨便亂說。

         6. 胡言亂語──瞎編、胡謅。

         7. 胡言亂道──同胡言亂語。

         8. 胡諑(häu-tát)──即胡扯,常與「胡謅」連用,呼:「胡謅胡諑」(häu-siâu-häu-tát)。

         9. 白扯(péh-chát)──一般俗寫成:白賊,其字義亦同胡白、胡謅。

 

二、西北雨正字考


        台灣話稱驟雨為「西北雨」,當驟雨之到來,雖雄猛無比,但時間卻很短暫,其來也速。去也速,無法持久。故台灣諺語有云:「西北雨,落未過田岸。」據蔣毓英著《台灣府志》,提到「西北雨」有如下之描述:「〈農曆〉五、六、七月間,多風時,風雨俱至。即所謂:「風時雨」、『西北雨』也。船人視天邊點黑如簸箕大,則收帆嚴舵以待之。瞬息之須,風驟雨至,隨刻即止。若預待少遲,則收帆不及,而或至覆焉。」

       這裡提到「西北雨」又名「風時雨」,但這一名詞,目前在台灣已不見流行,可視之為歷史名詞。

       按「西北雨」一語,在民間學者之間有一些不同的寫法,茲列舉如下:

       1. 西北雨──此語係發源於明末清初的台灣農漁業界,沿用至今,歷久不衰。它雖通行於民間。但驟雨之到來,並不局限於西北一隅,故其用字並不適宜。

       2. 三八雨──有人以為驟雨之到來,是不按理出牌的,所以以「三八雨」稱之;其說並不足據,但頗饒趣味。台灣語之三八,猶如普通話之十三點,有輕浮或不正經之義。

      3. 獅豹雨──或云當驟雨之到來,其勢雄猛如獅似豹,故以「獅豹雨」戲稱之。

      4. 施博雨──有人以「施博雨」稱驟雨,實在並不相宜。蓋所謂「施博雨」係普降大地之雨。但驟雨之到來,常灑到田頭,灑不到田岸,故不宜以施博雨稱之。

      5. 夕暴雨──陳冠學氏倡此說,詳陳冠學著〈台語之古老與古典〉頁267至269。按詩經/邪風/終風篇有「終風且暴」一語,一般把它詮釋為「始終刮風又狂暴」〈如吳宏一著《白話詩經》第一冊,頁190〉,或「既刮風,又旋成風暴」(如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上冊,頁108),係指暴風或疾風,而非指暴雨,或驟雨。又按:日語雖有稱「驟雨」為「夕立」,但驟雨之到來,並不局限於「夕間」(傍晚),故不宜以「夕暴雨」或「夕瀑雨」稱之。

     6. 撒潑雨──許成章氏倡此說。按所謂「撒潑」者乃潑婦之撒野也。它語涉雙關,誠然有趣。

     7. 西幅雨──有人主張西北雨應作「西幅雨」。但驟雨之到來,並不局限於西幅一隅,故誠不宜以「西幅雨」稱之。

     8. 灑潑雨──筆者倡此說。按台灣語之「灑潑」係「潑灑」之倒裝語,保留中原古語之語彙。「灑潑」之台語讀者,白話音念:Sai-phoah,讀書音念sai-pat。故「西北雨」,其正字應作「灑潑雨」(sai-pat-hö),以用指:一灑而過的驟雨。

        按「潑」字之讀書音,廣韻及集韻均收入「末」韻,作:普活切,音pat,入聲,故「灑潑雨」(sai-pat-hö)才是音義相符的驟雨,才是「西北雨」(sai-pak-hö)之正字。又按「潑」(pat)、「北」(pak)二字,均係入聲,前者屬末韻,後者屬「德」韻。潑、北二字之音讀,極為接近,故民間以發音相近之「西北雨」稱之,實為早期台灣農、牧、漁行業所遺留之錯別字。

 

三、規身軀正字考

        台灣話稱全身或整個身體為:「歸身軀」或「規身軀」(念:kui-sin-khu或kui-sen-ktu)。它不但見諸台灣話詞典,亦見諸各地由縣市政府所編訂發行之鄉土教材。其中的「歸」或「規」均為同音借用字,未符漢字原義。筆者考究「歸身軀」或「規身軀」之正字,應作:「渾身軀」。茲說明如下:

     1. 「渾身是膽」(白話音念:kui-sin-sï-tá;讀書音念:hun-sin-sï-tán)。白話實應寫成:「渾身軀是贍」。

     2. 「渾」字河洛音念kui,古長安音、漢音念hun,顯示兩種音變原則,一則為上古音之ui韻音變為中古音之un韻;另一種音變原則,為子音之k音變為h音。

     3. 與「渾」字有關之宇彙,凡與全部、整個或滿等字義有關者,在台灣話之白話音、河洛音中亦皆念kui。
         例如:
             (1)   渾身(kui-sin或kui-sen)係指全身。
             (2)   渾舍(kui-siah)係指全家。
             (3)   渾家(kui-ke)係指全家。
             (4)   渾盤(kui-poâ)係指全盤、整盤、一盤、滿盤。
             (5)   渾面(kui-bin)係指全面滿面。
             (6)   渾冥(kui-mê)係指整夜。
             (7)   渾篇(kui-phï)係指全篇。
             (8)   渾氣(kui-khì)係指專心一致地投入做某件事情。
             (9)   渾條(kui-tiâu)係指整條,如「渾條街」即「整條街」。
            (10)  渾付(kui-hù)係指全付,如「渾付棋子」「渾付手套」等是。
            (11)  渾個月(kui-koh-goéh),係指整個月。
            (12)  渾疋布(kui-phit-pò),係整疋布料。

      餘不一一。總之,上述有關「渾」字之字彙,用指全部或整個者,不宜以同音字「歸」或「規」代用,其理甚明,無庸贅述。

 

四、牽成正字考

        臺灣語稱:關照,或照應,為『牽成』,尤其是每逢選舉期間,總可看到一些競選的海報寫著:「望您牽成,賜票支持。」等標語,好不熱鬧,其實『牽成』二字其正字應寫成『看承』或寫作「看成」。

        按「看承」或『看成』,為照顧、護持、看待、照料之義。茲引若干文以證之:

         1.「宋詩鈔」韓琦「安陽集鈔:和袁陟節推龍興寺芍藥」有提到如下詩句:「問得龍興好事僧,每歲看承不敢暇。」所謂『每歲看承』即每年承蒙他的照顧、關照之義。

         2.宋,黃庭堅「歸田樂引」詞云:『看承幸廝勾,又是尊前眉峰皺』,看承乃作看待或對待解。

         3.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云:『今愛到我家,就做親女兒一般看承她』,看承亦應作看待、對待、照顧、照料解。

         4.明,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有云:『娘子,年老爹娘望伊家看承。』看承亦當作照顧、護持。

         5.明,湯顯祖「牡丹亭:僕偵」云:『自小兒俺看成他快長。』看成亦作護持、照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