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的起點

\ 陳慶坤

 如果我們探討「藝術的起源」問題,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一是藝術如何「開始」(Begining)的問題,二是探討藝術「根源」(Origin)的問題。前者就藝術「發生學」來看,是以古文物的遺跡或未開化的野蠻民族加以考察研究,根據客觀事實加以具體論證;後者是依據人類心理發展與動機來探究藝術所以產生的根源,故以主觀為基礎,經由抽象思考而已予論斷。但是我們要探討「藝術創作的起點」時,就不去探究人類的、或某一民族藝術的起源與發生,而是針對個人氣質、天生的秉賦、成長的背景,所型塑成為藝術家的粹練過程,其內在心理因素與外在環境互動之間的關係。

 藝術是人所創作產出的作品,只要是一件經過思慮,特別是智慧或精神所完成的作品,無可懷疑,都有其動機與目的的存在,不可能無中生有,藝術創作的活動,其過程是由生活、觀察、感覺、經驗的活動所組成。一般人有經驗與感覺形成觀感時,總有想要把它表達出來的衝動,只不過一般人僅是表現於語言與動作而已,藝術家則將這種豐富的感覺經驗,表現在錯綜複雜的藝術創作活動中,而這也正是人與動物最大不同的地方。

 「人之異於禽獸幾稀?」落實在生命的生存與生活競爭中,人與禽獸固然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然人是感情的動物、表情的動物,愛、恨、憂、喜、希望、恐懼、悲哀、憤怒等等情緒,在人類心理的作用中,所產生的活動力是異於其他動物的。人之所以為人,既是由於具有理性且有理性的活力,產生感覺生命存在的感情認知,只是這些情緒作用與感情認知因為受到環境的制約,導致個人獲得的需求與滿足的經驗皆有所不同。情緒的感受與感情上的不平是一種經驗,一般人或許以其肢體、語言尋找發洩的管道;但對於藝術家而言,這種感受實比一般人來得既深且廣,就形成「情動於中」「發乎於外」,而成為藝術創作的動機。

 因此,藝術創作的起點,所意欲探究的是個人內心的特殊經驗,這種特殊經驗,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曾經遭遇過的成長經驗,或許歷經生死離別的痛苦、憔悴、憂傷,愛情的快樂、悲歡、離合,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只是對一般人而言或許只是生命中的無奈與悲情的嘆喟罷了,但對於藝術家而言,這些特殊經驗卻啟發他們的省思,甚至形成一種震撼;這種特殊的經驗,在藝術家天生所具有強烈的感情與敏銳的神經觸覺之下,所激發與眾不同的觀點與強烈的表現慾望,往往就是藝術創作表現的開始,也就是邁向創作之路的第一步。例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淚下

 這一首詩雖然不是最好的詩,但是,是非常感人的詩,既不是五言或六言,亦沒有押韻,像一段散文,然而因為他有深厚的詩味,是用最精粹的文字表達了最普遍的感情,從古至今大家都認為他是一首好詩。

 這種登高興懷之嘆,所吟詠出人性的高尚情愫,在現代交通發達,觀光旅遊熱絡的現代人而言,常常有機會登高遠望,為何無以致之?其原因何在?當我們面對悠悠無盡的大自然時,往往也會興起這種感觸,也可能同樣會有這種「獨愴然而淚下」的蒼涼悲壯的感慨!但相較於藝術家而言,顯然我們被外物所感動的震撼是渺小許多。尤其在唐初以當時的交通狀況,一個生長在中國四川的人,因為職務上的關係到了北方河北的幽州,這是相當遙遠的旅程與難得的機緣,陳子昂登臨幽州臺,他鬱卒寡歡,登樓望遠感懷古今,泫然流涕,慨然悲歌!感嘆於個人的生命是短促的,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天長地久,蒼穹浩瀚、大地廣茅,相形之下,更顯的個體的渺小。一位具有天才的藝術家,他的感覺與感情,相較於一般人而言,是來得更豐富、更快速、更敏銳、更強烈。外在自然環境、氣候變化,甚至或形、或音、或色,都容易激起藝術家感情想像力的馳聘行空,形成藝術創作的慾望。

 登臨懷古,撫今思昔,這幾乎是人人都有的經驗和感情,但詩人的愴然涕下,或許為己,或許關懷的可能更深更廣,在那一剎那之間是有別於凡夫俗子的感動與興嘆,藝術家有強烈的意願把內心的感受表現出來,這種願望就是創作的衝動,也是藝術創作的起點。

[93.06.24  空大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