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

文/ 黃德雄

 

<歸園田居>五首選一

附註:詩選第4頁及第5頁,著者:陶潛,字淵明,號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詩文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邱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壚里煙:狗吠深巷中,鷄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空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題目:歸園田居

壹、前言

本詩由於陶潛直接點出自己在年輕時缺乏與俗世同流合污的性情,後來為官入仕,亦是違反本性的行為:致辭官回返故鄉田園,有如脫出塵網返回自然,寫出內心的自足及自得:中國政治哲學的特色,是由內而外,由近及遠,修已治人,而修己之工夫,做到極致時,就是「內聖」:治人之工夫,做到頂點時,是「外王」,所以大學上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之意,是要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自內心做起,到平天下為止。故說,我心包容萬物,萬物盡在我心。陶潛之詩,一開始就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邱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一去十三年之誤)。」足徵陶潛心境的自然純真,不適官場的朿縛生活,躍然在這首詩中之自然意境。

貳、歸園田居代表傳統讀書人進退有據的堅持

吾輩讀書人,抱不世之大志,立不朽之事業。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或官場黑暗),修身見於世。其平居趨貧而避富,趨賤而避貴,趨公而避私,趨義而避利,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一旦為世所用,則不恥下問,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俾能造褔天下百姓。倘若不能同流合污,則退出官場,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嘯傲山林,歸穩園田,吟詩花前,騁懷縱情,亦人生一大樂事。何須營營終日,患得患失,心為形役也。孔子不云乎:「居易以俟命,下學而上達。」蓋天命所在,人力難囘,苟能下學人事,上達天命,便能安貧樂道。王勃有詩云:「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人固免不了窮困之時,上天所用以砥礪我之操守也,則雖有百千困窮逼迫我,迫擊我,我都能坦然承受。蓋傳統讀書人亦明白富貴者。仍上天用以讓我服務百姓之機會,則雖萬乘公相待我而為,我豈忍心因之而縱欲荒惰也,反之,若環境污穢,不克澄清吏治,又不屑同流合污,唯有急流勇退,歸園田居以保持讀書人的風骨。

參、歸園之詩充分表達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陶潛(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其淡泊心志,清澈如水,本詩云:「戶庭無塵雜,虛空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戶庭家中,雖身在塵俗,心却在塵俗之外,這才是真正的恬適高遠。歷史上有些 聖哲,一旦大澈大悟之後,便棄榮華富貴如敝屣,所以孔子視富貴如浮雲,伯夷叔齊等哲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范蠡協助勾踐復國之後,便隠居太湖過其烟波處處的日子。而漢代張良歸隠詩云:「漢世張良作楚歌,八千兵散走奔波,霸王只為江山死,悔不當初莫渡河。」人從名利路上過,便知名利路上奸險,但能早日醒悟,便早日脫身苦海,一般常人熙熙攘攘,爭名逐利,難免緊張、浮躁、憂愁,自然心中難安,如何寧靜得了,一旦暴虐之志作,縱情之心生,便難免葬身利欲城中矣!李義府陰柔害人,人謂之笑裡藏刀:李林甫奸詭陷人,世謂之口蜜腹劍。二人雖居高位,仍不免淪為刀下之鬼。所以人必須確信生命的意義,肯定莊嚴的人生鵠的,以磊落的心胸,營有血有肉的生活。

肆、陶潛自然淡泊寧靜的啟示

吾人看完本首詩之後,不得不佩服陶潛心境的自然純真及淡泊寧靜,難怪明朝的王世貞在所著的<藝苑卮言>中評論說:「淵明托旨沖澹,其造語有極工者,乃大入思來,琢之使無痕跡耳。後人苦一切深沈。取其相似,謂為自然,謬以千里。」換言之,陶潛以一般自然純真的心境,使其文辭流水行雲更形自然意境。試觀天地覆載我,不言而默默示以種種教誨,聖賢之文章,乃是觀察天地之奧妙而來者也。吾人若心存自然,察乎萬物,見草木之榮枯,風雲之變化,則名利之心自然消失殆盡,此心自然淡泊寧靜。故說:「香蕉無耳,聞雷而開花:葵花無眼,向日而轉移:秋草無知,藏土而待來春:枝葉無心,遇風而竟動搖。」日月與我同年而同遷,此心與萬物同流同轉。天地無添顏色,萬物何來真如聲:太陽無西方意,晚霞却照人間。明乎此世間並無可爭奪者,此心自然淡泊在塵世之外矣。

伍、讀聖賢書應視富貴名利如浮雲

本詩內有云:「戶庭無塵雜,虛空有餘閒」,是描述住於故鄉家中,没有一般官場上的是非雜事,因而內心不受外物干擾而顯得悠閒自得的樣子,這裏的「虛空」二字,認為是引自莊子的「虛室生白」之意,其中的「室」字是比喻人心,也就是說人心空虛純靜,則不會受到外物的干擾。昔時,曾有鄰居互爭五尺牆地,其中一人寫信與在朝身居高官的父親,說明提出訴訟之決心,希望其父能助一臂之力,然其父回書說:「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五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按長城萬里,依舊横躺在白水黑山之間,而當年的秦始皇及一切的富貴名利如今則安在?明白此心,一切的心中造境,便如烟消雲散,而呈露在人生眼前的,只是一條坦然的光明大道。

陸、讀書人應體會聖賢存心

詩云:「高山遊雲十年意,大江流水千古情。」聖賢存心,只是一個仁字,所以讀書人有救世之熱情,救國之愛心。此熱情有如高山遊雲,不在名利:此愛心,更似大江流水,千古不斷。以之治國,則國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可平。

蕭何月下追韓信,共謀大業:藺相如先國家後私仇,遂與廉頗為刎頸交:鮑叔薦管仲,尊王攘夷,這些賢人若為留戀功名,何須薦賢自代。故知謀及國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而後天下可平,國家可治。

柒、對<歸園田居>的看法

陶潛,字淵明,號靖節先生,陶潛於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的職位,不久因不習慣官場的習氣而辭職,但是由於生活重擔的壓力,又重新為官,直到彭澤令任內,慨嘆不為五斗米折腰,因而辭官歸去,從此不再出仕任官。依上開敘述,可推論陶潛居官廉潔,又不慣官場吹拍逢迎之陋習,隨而辭官歸返故鄉園田。惟若遇明君當可再次出仕為國效力,若無機會,則老死園田,亦充滿了恬淡之生活樂趣:但對胸懷有治國平天下抱負及才華的讀書人而論,園田絶不是人生永遠的桃園樂土,從而,休息是準備走更遠的路之一種人生加油站,謹予敘明。

捌、結論

南朝中梁代的鍾嶸在<詩品>中稱讚陶潛的「歸園田居」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一個高潔的靈魂,一顆熾熱的誠心,常常是伴着淡泊的意志而存在的,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一個人之富貴利達,焉能常有,焉能常無。語云:「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明乎此,世間的一切名韁利鎖自然可以掙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