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乃開啟心靈枷鎖之鑰

文/ 王植庭



寬恕帶來痊癒

        神學家史密德說:「放棄報復的權利,等於放下背負沉重的世界。」德雷莎修女也說:「如果真的想去愛,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去寬恕。」寬恕是面對不公平的傷害,明明有生氣的權利,卻選擇對傷害者表達出仁慈與善意,願意送給傷害者一份愛的禮物。

        許多受傷者認為,他們寧可用生氣與痛苦來折磨傷害者,使傷害者活在罪惡感的牢籠中;但事實正好相反,以仇恨來回報傷害者,最後囚禁在牢籠中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已。我們心中的怨恨總是影響自己更勝過影響別人。

        「當我們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就得到痊癒。」這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卻是每一位走過寬恕歷程的人共同的領受。寬恕,是一把開啟牢籠的鑰匙。門不會輕易地自動鬆開且釋放我們,我們必須選對鑰匙以及擁有打開牢籠的膽識,才能重獲自由。

 

寬恕是獻給不完美的人

        如果你試過各種方式想要幫助自己得到內心的平靜,但仍覺得混亂和不安,也許這時你應考慮寬恕。寬恕是獻給不完美的人,也就是我們這些非聖人的人。我們不是聖人,所以會在事件過後的數個月或甚至是數年,仍然有生氣的情緒。有時,我們會驚訝於自己一早還帶著昔日的生氣情緒醒來,原以為已搭乘快車離去的苦楚竟然還在;有時,我們會因為很久以前的不公平事件,至今仍持續受到衝擊。

        很多人擔心,寬恕是否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如果寬恕對方,是不是會讓自己再度受傷?也有人擔心,寬恕是否表示允許傷害者不必負責任?還有人顧慮,寬恕是否要忘記曾受到的傷害?很多人有這些擔憂,但這都是對寬恕的誤解。

        事實上,寬恕的起點是:我們都有權利要求受到尊重。寬恕不表示否認曾經受傷的事實,相反地,決定寬恕時,我們必須面對傷痛,而且有權對傷痛感到受傷、生氣和憤怒:寬恕不是要我們否認自己的感覺,否認傷痛反而是寬恕歷程的主要障礙。

        我們無法輕易改變自己的感覺,說一百遍「找沒有生氣」只可能招致反效果:我們能做一些改變思考模式的努力,最終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感覺隨著這些努力而起了變化。我們需要經過一個了解情緒的過程,也需要有實際的行動。

 

有了寬恕,就有了未來

        寬恕是一種選擇,且是在生命中最美的選擇。正如南非宗教領袖圖圖主教說:「有了寬恕,就有了未來。」寬恕正在邀請你走出黑暗的痛苦情緒,鼓勵你打開封閉的牢籠,迎向全新豐富的人生。願與空大校友及在學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