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紅樹林的簡述

文/ 黃晉芳


壹、紅樹林的定義


        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沿海潮間帶泥濘鬆軟土地上的植物,主要是由紅樹科植物及一些適應此種環境的植物所組成。廣義的紅樹林是指生長於熱帶海岸潮間帶.泥濘及鬆軟土地上所有植物的總稱,狹義的紅樹林則限於生長在熱帶海岸最高潮線以下及平均高潮線以上間之常綠喬木與灌木,而又將紅樹林植物群分為主要及次要紅樹林組成份子,主要紅樹林植物為生存在河口潮間帶環境中未延伸至陸生生態系之植物,且有能力形成純林及具有適應環境之形態分化如氣生根、支柱根及胎生現象等,而次要紅樹林植物則是雖生長在該植物群社會周圍,但卻是非主要構成者。

        現今在台灣稱之的紅樹林是源自紅樹科植物 ─ 紅茄苳的特徵,木材、樹幹、枝條、花朵皆呈現紅色,且可從樹皮中提煉出丹寧作為紅色染料故稱它「紅樹」。而英文則以 Mangrove 來通稱所有紅樹林植物,Mangrove是由西班牙文中的樹 (Mangle) 和英文中的樹叢 (Grove) 組合而成。



貳、紅樹林的分布

        目前全世界紅樹林主要分布區在印度洋及西大平洋沿岸,面積約有 1400萬公頃。面積最大的兩個分布區為位於孟加拉灣的Sundarban沙洲約 100萬公頃,及西非尼日河口約 70萬公頃。

        紅樹林為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海岸植物,主要分布在北緯廿五度至南緯廿五度之間,但又受到海洋暖流的影響,以及有些耐寒性較佳的樹種,可以適應低溫環境之影響,因此紅樹林分布最南可達紐西蘭沿岸(南緯44度),以海茄苳屬之植物為主,北則以日本九州(北緯三十一度)為限,由水筆仔構成純林。


參、紅樹林的功能

       早期紅樹林溼地沼澤區一直被認為是雜草叢生、蚊蚋寄生的瘴癘之地,所以只要談到都市開發它都是首要目標,因此人類不斷的在此區城內從事各項活動,其結果造成濕地逐漸消失,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世界各國相繼注意到紅樹林在生態環境裡扮演的腳色,因此紅樹林保育變成很重要課題。

紅樹林具有下述功能:

        一、生態功能:紅樹林生長於河海交會處的泥質灘地上,此區域匯集著河川上游及海洋所帶來的各種無機鹽和有機物,再加上紅樹林的枯葉掉落與分解,地表上因此製造出大量有機養分,這些養份可以藉著潮汐的變化帶給沿岸海域中的浮游生物利用,同時底泥中亦沉積大量有機物,成為一些底棲動物最佳生存環境,而構成完整的碎屑食物網。如此紅樹林區不僅提供魚、蝦、貝類等生物豐富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場所,此外也可成為烏類及海棲生物之棲息場所,因此保育紅樹林不只可以維持海岸河口生態平衡發展其高生產力,更為世界保護了候鳥及珍貴稀有生物的棲息地。

        二、環境保護功能:紅樹林根部生態特性,不僅可以攔截泥沙,擴大灘地,也可保護海灣不受巨風大浪直接襲擊,有極佳的保安護岸功能。甚至漁民也在塭岸上種植紅樹林植物用於維護堤岸,而其落葉也可提供魚類免費的食物節省養殖成本,兼具環境保護及經濟效能。
       近年來生態人士研究顯示濕地不僅為無數生物庇護覓食之場所,更是各種有毒物質的過濾器及營養儲存庫,為大自然最佳之濾水系統,其過濾功能主要是透過濕地植生物之根群吸收及土壤緩衝能力。紅樹林生長區內土壤有機物的主要來源為紅樹林植物,而土壤有機物之螫狀構造對各種離子有極強吸附力,所以區內紅樹林一旦遭受破壞,土壤中有機物不再獲得充分補充,污染物直接釋放至水裡,生存於河口的生物將受到波及,影響整個生態系平衡。

        三、學術教育功能:紅樹林生態系組成份子相當多樣性,除紅樹林植物外還有藻類及紅樹林葉片上的真菌,以及鳥類、魚類、節肢動物、浮游生物、底棲動物、軟體動物,這些生活在紅樹林中的生物,他們之間早已建立了相互依存的自然循環關係,這奧秘的自然循環關係可透過學術的研究、活動的設計來深入觀察與探討,如此可以引發保護環境的本能。

        四、經濟功能:紅樹林具有多種的經濟效應,樹皮可提煉丹寧與淬取染料,樹幹可供作建材及薪材,除此之外,紅樹林沼澤區亦可提供魚蝦、貝類作為棲息與覓食場所,同時也可以規劃為生態觀光休閒遊憩區。


肆、台灣紅樹林分布

        根據以往文獻記載台灣有三科六屬六種紅樹林植物,而且廣泛分布在台灣西部海岸,從台北淡水河口的單一水筆仔純林區至屏東東港大鵬灣以海茄苳為主區,台灣紅樹林種類分別為紅樹科的水筆仔、五梨跤、紅茄苳、細蕊紅樹;馬鞭草的海茄苳即使君子科的欖李,其中細蕊紅樹與紅茄苳已經因擴建高雄港而在台灣消失,其中五梨跤與欖李數量十分稀少,僅於台南、高雄沿海可見。

         1.海茄苳─
            屬馬鞭草料之常綠喬木,樹高可達 10公尺,樹皮白褐色常作痂皮狀剝離,革質葉呈橢圓形,葉正面呈綠色,葉背面有排鹽線:五─七月間為其花期,花為黃綠色常簇生頂端,十月果實成熟成蒴果狀,橢圓形、平扁、呈淡黃綠色無毛。樹徑幹四周呈現輻射狀地下根,再從地下根部上向上長出棒狀呼吸根,具海綿組織,對穩固生長及氣體交換極為有利。

        2.水筆仔─
           屬紅樹科之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五公尺,樹皮灰褐色,革質葉,葉先端鈍,五枚白色花瓣,花絲細長,七 ~ 八月為其花期;胎生苗由十二月起至隔年四月為成熟期,成熟胎生苗尖端呈紅褐色,胚軸長約 15 ~ 20公分,成熟胎生苗落地後長出氣根生長之,水筆仔根系常隆起形成板根。

       3.五梨跤─
          屬紅樹科之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而光滑,葉對生,葉尖端具芒狀突起,花萼及花冠均為四裂,花瓣具絲狀毛,四─六月為其花期;胎生苗至隔年六 ~ 八月成熟,成熟胚軸由綠色轉深褐色且有疣孔狀,胚軸長約 25 ~ 35公分,較長者可達 50公分以上,自樹幹或側枝長出氣根入地下而成支柱根。

        4.欖李─
           屬使君子科之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 10公尺,樹皮成褐色而粗糙,葉互生,呈倒卵形.頂端圓形而略凹陷,筒狀花,五片白色花瓣,一年有兩次花期,第一次五 ~ 七月,第二次十 ~ 十一月,花為極佳的蜜源植物:欖李果為核果,具厚纖維質有助飄浮水面,氣根常以屈膝根形狀產生。

       5.紅茄苳─
          屬紅樹科之常綠喬木,高可達 30公尺。樹皮黑色,如剝去外皮則呈紫紅色;葉具紅色長柄,革質,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兩端尖銳,長約 16 ~ 20公分;花具長梗,腋生:萼筒紫紅色、鐘形、果實圓椎形;花期在八 ~ 九月。樹幹基部發出多數垂直之氣根,氣根深入地下,即成支柱根,具有支持作用。

       6.細蕊紅樹─
          屬紅樹科之小灌木。葉具短柄,革質.倒卵形,長約 5 ~ 6公分;花成聚繖花序,著生葉腋,基部著生苞片數枚,果為革質,長約 2 ~ 4公分,花期約在五 ~ 六月間;胎生,胎生苗胚軸稍柔弱,長約 15 ~ 30公分,乾時有縱槽。



       台灣遺有一些海岸樹種,曾經亦被歸類為紅樹林的組成份子;大戟科的土沉香,錦葵科的黃僅,馬鞭草科的苦林盤,玉蕊科的棋盤腳。

        1.土沉香─
           屬大戟科之常綠小喬木或半落葉性。葉橢圓形,互生,長約 5 ~ 10公分:花為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雌花有梗為短總狀花序;蒴果球形,有三深溝,熟時暗褐色,分裂三小乾果;木材含樹脂燃燒具香味,可為沉香代替品,故稱之。

       2.苦林盤─
          屬馬鞭草科為蔓莖灌木,耐鹹性極強。葉對生,長橢圓形,全綠;花聚繖花絮,花冠長筒狀,先端五裂,花絲紫紅色;果實核果。是極佳防砂植物。

      3.黃槿─
         屬錦葵科常綠小喬木。葉片厚紙質心型,葉背成灰白色,葉長八一十四公分。早期農村常以葉片墊粿,故又稱粿葉樹。花形鐘形,呈黃色,中心暗紅色。為海岸防砂.防風的最佳樹種,由於黃槿在海岸河口皆可生長,今日亦延伸至陸地為半紅樹林植物。

      4.棋盤腳─
         屬玉蕊科常綠喬木,抗風、耐旱及耐鹽性極強。葉片長橢圓形,約 40公分,像皮革般光滑厚實,葉面會反光,可避免陽光照射過度而流失水分;花雄蕊 300 ~ 500枚,雌蕊一枚,所以被戲稱「男朋友最多的花」,深夜盛開,日出前落地,靠夜間活動的娥類或蝙蝠幫忙授粉,黑夜中頂著黃色花藥的桃紅色花蕊,從純白的花瓣中爆開,像高空焰火,令人驚艷,有「墾丁之花」的美譽;果實碩大,有四條稜線,形狀如古式棋桌的方形腳柱,所以稱之「棋盤腳」。果實外表形狀像肉粽,在墾丁稱它為「恆春大肉粽」。



參考書目

1.薛美莉,《消失中的濕地森林一記台灣的紅樹林》,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集集,1995
2.薛美莉,《新竹縣紅毛港紅樹林溼地─|生物觀察手冊》,新竹縣政府,1997
3.郭智勇,《台灣紅樹林自然導遊》,大樹文化,台北,1995
4.陳文山、周民雄、李可,《恆春半島深度旅遊》,遠流,台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