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的心理調整

文/  王植庭
 


        從去年以來台灣的失業率節節攀升,甚至每個月的失業率都在突破新紀錄,使得政府相關經建部門也很悲觀的接受這些新紀錄。如果說,以每一百分點是十萬人計算,至目前為止,官方認為至少已有四十到五十萬人在這波失業潮浪中慘遭「滅頂」。當然這只是「官方說法」,如果將所謂之「黑數」觀念引入,就不禁讓人更加憂慮今天台灣的景況,更遑論未來之發展了。

        「失業」是一個令人驚悚的名詞,尤其在今天這種分工精細、技術變革快速而且能力主義抬頭的時代。一個離開工作的人,除非是主動尋求替換工作,也就是所謂之「摩擦性失業」的人,基本上都隱含著一定的負面評價,對一個人的自尊,社會價值的確有相當的街擊,當然也會造成個人乃至家庭生活上之困難。我們都期待失業的「噩夢」不要降臨到自己身上,如果不幸發生時,要如何調整與自處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與議題。提供幾則觀念與同學分享。

 

一、失業時除非是資方惡性作為,否則應保持理性,自己做好「離職管理」:

        許多朋友一旦面臨公司裁員通知,一時焦躁難忍、氣憤不已,常常惹出許多氣來,弄得勞資俱傷。但是別忘了許多關於個人之工作評價仍會在相關業界傳遞。台灣的人事界有一定聲息相通的情形,許多被視為是「搗蛋份子」者均會面臨再就業的困難。因此,除非是資方違法與不合情理之裁員,否則我們均應試著去做好自我之「離職管理」,留下美好的印象而期之於未來。

二、失業伊始應保持生活秩序之常態與規律:

        許多人一旦碰上失業時常會心情惡劣至「無所事事」,搞得生活作息雜亂無章,甚至意志消沈、身心俱疲,更甚而引發疾病。所以維持生活秩序的「充實」是很重要的,雖然失業,但仍應積極經營生活。例如:早上仍然按時起床、出門、可去面試或接受轉業職訓,下午則可至公益社福機搆當志工。換言之,生活習慣保持正常,是維持身體健康的秘訣,也是「鴨子划水」式度過失業難關的重要步驟。

三、失業時要抓住這段寶貴的「幸運時光」,讓「昨日情懷」再現:

        許多人忙、茫、盲,的確已經失去準頭,有點近乎行屍走肉,好像活著,卻是「死」了 ;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對愛失去了感應。我們都太忙了,忙到沒有停下腳步欣賞路旁的花香鳥語。試問您有多久沒有仔細聽聽你孩子像銀鈴般清脆的笑語?也有多久沒有好好和你的「 阿那答」親密對話?如今你有空了,別錯失了這個機會,再次用心去體會與經營,也許失業將不必然是個惡夢,而是一個轉動生命的美夢。

四、失業是個激勵我們重新定義「生涯路徑」的好時機:

        今日人們的生涯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共同趨勢就是「生涯週期」縮短,走完一個工作生涯常比以前短了許多。換言之,一個人的所學技能知識,所累積的職業信用常常因技術創新、產業遞嬗及競爭者眾而一下子就消耗殆盡,因此失業剛好是讓自己重新檢視、沉澱反省的好機會。

五、與家人坦誠談談失業議題:

        很多人一旦遇上「失業」時,就會避而不談,這是不健康的。除非壓力過大無法忍受,否則把「失業議題」公開化反而可以增加「免疫力」。心理諮商理論說,許多危機如果沒有事先面對,就是所謂的「情境性危機」,但如果我們願意事先準備,那便是一種「發展性危機」,這時我們會更清楚究竟要如何面對,也更能健康地因應。朋友,盡管放心面對。把失業的心情和家人、朋友坦誠談論,不但可紓解壓力,也是大家共同學習的好機會。

六、失業時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許多人一旦失業就成為「隱形人」,晝伏夜出、不喜見人。其實這是錯的,反而弄得大夥不知如何是好。失業不是失敗,是現代的常態。我們要繼續保持人際接觸與互動,一方面享受人際的友誼支持,一方面可透過人際的介紹而創造就業機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重要的。

        親愛的空大校友、朋友,人生總會遇到波折,看似威脅,其實是機會;看似絕路,其實是祝福。但願每位校友都有彩色的人生,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