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憚〈懶惰〉正字考

文/  楊森富

 

灣教會公報 2000年3月12日/2506期



        台灣話稱懶惰為pân-töa”、pûn- töa”、為 pîn- töa”,視各地方言而異。但其漢字的書寫方式,卻眾說紛云,令人莫衷一是。綜合各家辭書,台閩地區用指懶惰之字彙,竟有:貧憚、病憚、笨憚、憊惰、般惰、扮憚、貧嬾、頻惰、貧惰等九種寫法。茲分則簡述如下:

一、笨憚( pûn- t ö a”)──連雅堂著《台灣語典》倡此說。但笨者笨拙之義;而憚者有畏懼、勞苦、震驚等義。故笨憚一語,其字義為笨拙勞苦、或笨拙畏懼等義,而無法表達懶惰的意思。

二、貧憚(pîn- t ö a”)──廈門大學漢語方言研究室編著之《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倡此說。但貧憚一語,其字義為貧窮勞苦、或貧苦畏懼之義,並未含懶惰的意思。

三、憊惰(pîn- t ö a”)──蔡培火《閩南語、國語對照辭典》倡此說。但「憊」字音pái;而不念成pîn;且其字義為疲勞、困頓的意思。故憊惰一語,其字義為疲勞、困頓導致懶惰。

四、扮憚( pûn- t ö a”)──陳修編著之《台灣話大詞典》倡此說。但扮音紛( hun)而不念pûn;且具紛亂的意思。故「扮憚」的字義為;紛亂而疲苦、或紛亂而畏懼的意思,並未含懶惰之義。

五、貧嬾( pîn- t ö a”)──許成章著《台灣渶語辭典︶倡此說。其主要的根據為:「唐書;酷吏傳」的一段記載,略云;候思止,雍州醴泉人,貧嬾不治業,為渤海、高元禮奴,詭狠無良。」按嬾和懶相通,其字義雖為怠惰,但其字音卻念成;落干切、音lán;或落蓋切,音lai,而不念成töa”。

六、病惰(pîn- t ö a”)──吳守禮著《綜合閩南台灣語基本字典初稿》收錄有此異文,但未註明其來源。病惰一語,其字義為因生病而懶惰。但懶惰之徒,並非每人都有病,健康而不勤奮者正比比皆是。故病惰一語,不能代替懶惰使用。

七、頻憚(pîn- t ö a)──吳守禮著《綜合閩南台灣語基本字典初稿》亦收錄有此異文。以頻憚一語指懶惰,其字義並不妥切。按頻憚係指頻頻畏懼之義。

八、般惰(pân- t ö a”)──洪惟仁擬測字,純係表音文字。按「般惰」一語,並不見於古今辭典。

九、貧惰( pîn- t ö a”)當為惰貧(t ö a”- pîn)之倒裝語、依字義可解釋為:「懶惰將導致貧窮」,含有勸導百姓當勤奮做事之意義。元明時浙江紹興等地區之一部分平民,被稱為惰貧或惰氏,明朝時將這些人編入丐戶。又pîn-t ön、有pun-t öa”、 pan-toa異讀,其音變原理為母音音變,亦即i→u仁音變、和i→a音變。是知貧惰一語才是正確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