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劇史」課程研讀指引

文\林鶴宜

「台灣戲劇史」講些什麼?

 這個課程以簡要的大約三百頁的篇幅,十八講次的時間,介紹台灣戲劇的歷史。在寫法上,強調幾個概念:
  1.凡是發生在台灣的戲劇活動都被包含進來。
  2.所有的事件和內涵都以台灣觀點(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來陳述。
  3.行文採取比較學術性的寫法,並採用文中簡註,標明引用書目頁碼,以釐清「通論」和「討論」的層次。

本圖引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第一章介紹台灣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從第二章開始,將台灣的戲劇歷史分五個時期:
  1.荷領到清前期的台灣戲劇(1624~1795)
  2.清後期的台灣戲劇(1796~1894)
  3.日據時期的台灣戲劇(1895~1945)
  4.終戰後的台灣戲劇(1946~1979)
  5.一九八○年代以來的台灣戲劇(1980~2002)

 這五個時期各有所重,大體而言,清前期南管戲一枝獨秀;清後期是北管戲後來居上的時代。日據五十年,不僅傳統戲曲都到齊;還誕生了新的戲曲劇種歌仔戲和客家大戲;現代戲劇的新劇也出現了。這段時期可說是新舊並陳,蓄勢待發。終戰後,結束了日本人的統治,漢文化得到「光復」。不過,除了歌仔戲爬上它歷史上的第二個巔峰,其餘傳統劇種發展都不如從前。一九八○年代以來,現代戲劇擺脫了政治的束縛急起直追。 每個時代各有帶領風騷的劇種,隨著歷史向前推進,同學們將認識這些劇種,以及它和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文化之間的關聯。

可預期的收穫

 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由於生活和娛樂方式全面西化。一般人其實很少有機會接觸自己的戲劇藝術。這二十年來,本土意識覺醒,政府為提倡固有的文化藝術,做了不少努力。然而,社會上對台灣本地傳統藝術的認識,卻一直十分浮面。一部分是因為近幾十年來傳統藝術的質地不進反退,許多劇種的藝術水平隨著藝人的凋零急遽衰退。另一方面,更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使人們難以敞開心胸真正去關懷。 我們至少應該讓自己有機會認識自己。

 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更是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藝術擁有代表台灣精神的獨特美質,曾經寄託過世世代代的我們的祖先的悲情苦悶雀躍和欣喜。親近它,除了更認識自己,更有助於正確地思考台灣文化種種。

以最好的心情出發

 同學們是為了得到學分而選修這個課程的,但「選」的動作,已表彰出興趣所在──至少不排斥。抱著增進知識的心態去學習,可能是最沒有負擔的。更好一點,也許,這門課所學,將成為吸收其他知識的基礎,如此,你的學習之路有可能越走越順。 一定得把學習當回事,才能把書讀好。做任何事,都要期許自己像個樣。因此,相當程度的用功是必須的。

事半功倍的方法

 消化一門學問最簡單的辦法是要掌握重點。先抓住概念的骨幹,再把細節填充進去,自然能夠枝繁葉茂,愈趨茁壯。千萬不要死守細節,反而忽略了大架構。因為細節常常處於修正狀態,而更動架構可是件大工程呢!

 說實話,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在快樂中學習」的便宜事。但是透過參與和關心,倒真能培養興趣,讓學習感覺起來事半功倍。學院嚴肅的用語叫「田野調查」或「戲劇欣賞」。

 簡單地說,就是要多參與,多接觸。平時廟會演戲同學們也許看都不看,現到可以停下來欣賞內容,或觀察它和宗教活動、日常生活的關係。原來藝術場所的戲劇表演,同學們也許注意不多,現在透過這堂課聽聞到它,那麼,欣賞就變得更有理由和目標。 這本書採取文中簡註的方式,是希望同學們不要局限在入門階段。任何單元,任何時代,任何劇種引發了你的好奇,就找書來深入挖掘。

碰到困難怎麼辦?

 空大主要的上課方式不像一般學校那樣在教室面對面,那麼平常遇到問題該怎麼辦呢?我希望同學把問題和思考拋出來和大家分享,鼓勵同學們投書到學校的相關刊物,這樣,老師的回答也能夠被更多人看到。 更好的方法,是找書來看。第一個選擇當然是我們書中所引用的相關書目;在書店和圖書館中,也還有很多也許更適合你們的著作。此外,要介紹同學登入兩個網站參觀,那裡有豐富的戲劇活動資訊和重要資料。如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站: http://www.ncfta.gov.tw/
  文建會網路劇院網站: http://www.cyberstage.com.tw/
按部就班,必有所成,祝大家學習愉快!

[第322期空大學訊課業輔導]  (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