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習「中國文學專題」

文\簡恩定

一、教學目標

 「中國文學專題」這門課程,總共分成「詩經與楚辭」、「散文與駢文」、「樂府、古詩與律詩」、「宋詞的發展及流傳」、「元代散曲與雜劇」、「傳奇、話本與小說」等六個部分。我們希望透過這六個部分的內容介紹,讓學習者能掌握中國文學史中的重要概念,以作為日後繼續研習中國文學史的基礎。

二、學習態度與重點

 由於這門課程是以專題講述的方式進行,上課著重的是文學形式、類型及觀念演變的說明介紹,並非文學作品的賞析講解,所以學習者在修讀過程中,對於每個專題所敘述的文學觀念的發展及演變要素,便要注意去掌握。舉例來說,譬如「詩經與楚辭」這個專題,著重介紹的是「詩經的名義」、「詩經的產生」、「詩經的體裁與內容」、「詩經的技巧與價值」、「楚辭的產生及特徵」等等,因此同學在學習過程中,便要針對其中的演化情形特別注意掌握。

 又如「散文與駢文」這個部分,又分成「先秦兩漢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三項來介紹。在這三項中,都會先向大家介紹各朝代散文形成的特色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希望透過這些介紹,能讓同學們對於中國散文的發展過程有一個完整的了解。譬如說在「先秦兩漢散文」中,會向同學們說明,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朝建立,中國散文至少已大分成三類:()歷史類散文。()哲理類散文。()策論類散文。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上述這三大散文類型,在日後的中國散文舞臺上,實際上仍佔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唐宋散文」中,會向同學們說明唐宋散文作家就是為了導正「唯美文學」的過度發展而興起的過程,而「古文運動」就是他們用來導正「唯美文學」過度發展的一個文學活動。從此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歷史而言,唐、宋固然是兩個朝代,就散文的發展而言,卻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再就所謂的「古文運動」來看,那麼唐代可以說是發動期,宋朝則可以說是完成期。同學們在準備這個部分時,就要抓住以上這些重點來研讀。

 另外,又如「樂府、古詩與律詩」這個部分,會從漢朝的樂府詩的出現開始介紹起,然後再說明中國詩歌如何從配合音樂聲情而作,逐漸演變成以文字為主的詩作;在這個同時,也會說明古詩是如何產生,律詩又是怎麼出現的,而這些詩體的發展及演變情況又是如何等等。同學們在研習的時候,對於其中的起源(譬如樂府、古詩、律詩是怎麼出現的)、演變(譬如古詩如何演化成律詩)、特質(譬如樂府、古詩、律詩的特質)等等,就要注意去掌握。

 再如「宋詞的發展及流傳」這個單元內容,講述重點也大致是從詞的起源與形成背景說起,再介紹從唐朝到宋、明、清詞作的演化情形。這裡面大家會發現,詞的演變先是以婉約柔媚的風格為主音,再演化成豪邁開闔的風韻;從民間唱詞開始發展起,再成為文人專擅的創作文體。而這種現象,和元代散曲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完全相同。從這個現象中,大家應該能體會到,我們這個課程的講授重點,就是文體的演化過程。「元代散曲與雜劇」則是介紹散曲與雜劇的形成和體製及代表作家作品風格,這個單元主要的講授重點,主要在介紹小令如何發展成散套,集合許多散套再演化成雜劇的過程。所以有關小令的體製、散套的種類和雜劇的體製,就是大家在研習過程的重點。

 「傳奇、話本與小說」是介紹從唐朝的傳奇小說到宋朝的平話小說以及明清的小說間的演化關係。簡單的說「中國文學專題」這門課程,並不是各類文學作品的分析,而是各類文化類型的出現和演化介紹;而這其中看似複雜多變,其實是有軌跡可循的。大概是任何文體剛開始,多是起於民間,特色是質樸俚俗;然後由於文人的參與製作,以嶄新的修辭來整飾作品的門面,使得各種文類煥發出新的面貌。不過也由於文人的過度重視修辭,到了後來使得文體的真精神和特質也逐漸流失,因而便有新的文體出現來取代。同學們在研習時,只要掌握住這個主脈絡來研讀,應該很容易就熟悉全部的重點。至於其中各種文學類型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其中的文學表現技巧為何,當然也是研習的重點所在。

三、學習方法

 由於這門課程是一種文學流變的介紹,因此教科書中引用古書原文來作為補助說明的現象,會經常出現。而這些原文引用的教學重點,是介紹文學的演變而非文學的賞析,撰寫書稿的老師是不會在書中逐一講解,因此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工具書的準備和使用(尤其是大型辭典)便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同學在修讀過程中,也要隨時尋找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閱讀,譬如在介紹《詩經》時,就去找一本《詩經》來翻閱參看,介紹宋詞時,就去找教科書中介紹的詞集來參看。這樣一面研讀教科書的進度,一面自行補充教科書進度中的其他資料內涵,如此一來,就會逐漸掌握住本課程的主要脈絡。

[原載於第320期空大學訊] (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