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系92下課程簡介
形上學的饗宴─Metaphysical Symposium

文\李匡郎

人文學系於九十二學年度下學期共開設十門課程,其中包括「台灣小說」、「物理之後-形上學的故事與哲理」、「傳播媒介與生活」,及「資訊組織」四門新課,都能順利完成撰稿,確保開課的品質。此十門課程,特色在於學術理論與生活應用兼顧,為便於自我學習,並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結合故事述說的型態呈現,同時配合課程的需要,輔以適度的實習,期能幫助同學對人文學科的範疇,有古典與現代融合、知識與應用貫通的新理解、新體會。

宗教與哲學類\二學分\廣播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故事與哲理」是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精心為同學開設的學科,由劉仲容教授細心的策劃,並撰寫第一部分西方形上學,中國哲學思想中的形上學由李匡郎撰寫。這個論題是整個學術的基礎,是哲學的哲學,也是最高深的思想。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當你擁有了榮華富貴,權力與財富的同時,你或許會像費多一樣浪跡於十里洋場,卻不知身在何處,或質疑〝自己〞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是否會像書中的費多,突然莫名的覺得心靈一陣空白,有一種失落的暈眩感,〝人生的目的〞是否是最後的問題?本書所提出的是問題的問題,不只是人生的目的,而是人到底是什麼,人這個落於時空中的存有者到底是什麼,這是個〝存有〞的問題,是值得沈思的。

在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用〝第一哲學First Philosophy 〞〝 Theology自然神學〞及智慧Wisdom指稱這一門學科。

而其探討的〝對象〞為being•有〞或譯為〝存有〞,從邏輯學的向度看,〝有〞為宇宙間第一個概念,當我們說〝那裡有一個東西〞就已進入形上學的領域,先知道〝有〞個東西,再問是什麼東西,回答者則說:「那是一本〝書〞」,一是量詞,

書是抽象概念。中國哲學最高的學問是希望能了解天理、道就是萬物持之以生的原理原則

,以作為人生至道,而人生至道與萬物之理是旁通統貫與人的生命發展(生活)不可分離,多彩而繽紛,因此也很難用簡單語言說明白。

 

劉仲容教授用形上學的饗宴由費多和美諾帶我們悠遊於〝存有〞的大觀園中,從西方哲學家對〝存有〞的說明來了解〝存有〞的問題,所謂存有就是〝存有者〞的〝存有〞,存有者就是人,也就是生命。當我們問〝人〞的生命來源及內涵時就是在問〝存有〞的問題,而能暸解與回答這個問題就是有最高的智慧。在西方傳統中有宗教的向度,尤其是基督宗教。生命的學問當然也可以說是第一哲學了;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上,如方東美教授所說,中國人做人,不僅僅從人做起,還要遵循道本,追原天命,尚同天志,從經驗上的仰觀俯察中領略宇宙間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更要以其大慈、至仁、兼愛之心,去除個人偏私錮蔽之別見,顯諸仁、藏諸用,而達到正德、利用、厚生,止於至善的境地,其實這與西方人透過科學、道德、藝術與宗教而達到生命圓融與永生不朽的企望是如出一轍。

 

變易的說明中,西方以形質論,潛能、實現與四因說為主要詮解方式,四因說指出物的形成原因有形式因(Formal Cause)質料因(Material Cause)目的因(Final Cause)與推動因(Moving Cause),這不僅是物形成的因素,也是從潛能Potency到實現Act的原因,第一自動不動者,其中包含真、善、美、聖的追求與超昇,在西方哲學中,自立體(substance)與Accident,量與質的關係,空間時間的變化都在這種整體的大化流行的環境中不斷的向圓滿逼現。而思想家們也對塔說相輪式的向我們解說。

 

中國傳統中,天、太極、道理的說明,雖和西方的方式不同,但也道出太極、天地、道都以生生為變化的目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變動的目的是顯諸仁,藏諸用。中國社會是以人生的發展為主要追求的目標,要達到〝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境界,而達到這個境界的基礎,就是〝天理〞〝道〞及一以貫之於愛己、愛人、仁民而愛物的〝一體之仁〞。因此仁、禮,誠為社會穩定的基礎,而仁與聖則是人修養的最高境界,這些概念都以天理之大化流行境為基礎,最終目標則是生命的圓滿。

 

 雖然在書上所引的文據及整個課程的發展較抽象。西洋哲學部份可以參考空大所出版的《哲學概論》《西洋哲學史》;中國的部份其實是一些大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觀念,可以參考《中國哲學史》;而方法學部份可參讀《理則學》,如果同學細心、耐心的研究,對哲學的探討一定可以打通任督二脈。

[92.11.28空大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