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對形神關係的論證(下)  

 文\鄭基良

劉伯師的質難

桓譚以「炭火之喻」反駁「火燭不能自補完」的觀點之後,又與友人劉伯師對「燭火之喻」有一段精彩的辯論,這次辯證的重點是燭盡火傳(形盡神不滅)或是燭盡火滅(形盡神滅)的問題。

當時,桓譚和劉伯師晚上秉燭夜談,桓譚說一個人的生命漸趨衰老而亡,猶如燈脂燒盡,而火將同時熄滅一樣。但是,劉伯師提出反駁,他說燈燭將燒盡了,應該可以添加一些油脂,更換蠟燭。人衰老了,也應該可以像禿燈一樣,添加油脂,替換蠟燭,使終盡的生命可以延續不斷。換言之,劉伯師的意思是,養生可以益壽,使人不老,或者薪盡火傳。劉伯師所謂「易其燭」,就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形盡神不滅。

桓譚對劉伯師的答辯

針對劉伯師「益其脂」及「易其燭」的質難,桓譚提出詳盡的答辯,桓譚答辯劉伯師說,人的生命只能依賴形體而存在,猶如燈火依賴燈燭而存在,然而,燈燭燒光了,燈燭自身是無法更換新的,只能靠人去更換新的燈燭。人的生命終了,如果由上天決定人的生死夭壽,上天或許能為他延年益壽或更新生命,但是,天只是自然天而已,天不是人與萬物的主宰,萬物自生自死,不是天有意志、有目的的安排,桓譚否定天有意志的人格神,近似老莊與荀子的自然思想。

所以,天對人的壽命長短是不能決定的。一個人如果血、氣、精、神強壯 ,形神能夠健全,生命自然而然可以長壽,如果形神不健全,生命就會受到損傷而短命,猶如燭火燃燒,時間的長短不一,是由於油脂的多寡決定,油脂多,火燒得久;油脂少,火燒得短。想要燈燭自行添油或更新,是辦不到的事。但是,如果把燈燭旁的油脂集合起來,浸潤燈蕊,重新調整燈燭,可以使燈燭燒得安定穩固而持久,可是,等到燈油燒光了,就無法再繼續燃燒。

人的養生也是一樣,雖然,人的先天氣稟,質性才幹各有強弱不同,只要愛惜生命,適當養生,猶如衣服鞋子等器物,愛惜使用,可以完好如新,延長使用時限。人的養生也是如此,或許可以使掉牙後再長出牙齒,使白頭髮又變為烏黑亮麗的美髮,使枯槁的肌膚變得有光澤,猶如集中燈旁的油脂,浸潤燈蕊,調整傾斜的燭幹,使其安穩燃燒。可是,生命到了一定的極限,仍要衰竭死亡。換言之,能夠善持慎養,可以得度天年。反之,中年早夭,或為病痛所苦,終不能盡天年。

因此,明智的人了解不能長生,所以,不會盲目追求所謂養生卻老之術,妄想成為神仙,而愚昧無知的人,不明白生死自然的現象,妄圖長生不死,真是可悲可嘆。

最後,桓譚提出他的結論,就是以自然天道為思想基礎的自然生死觀,生命的本質是有限的,生命的過程是生、長、老、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樣,自然的天道,自然的生死,如果有人想改變這種自然的天道和自然的生死,真是迷惑至甚。

從上述桓譚的答辯,可以看出桓譚面對劉伯師的質難,仍然堅持以自然的觀點來說明形神關係,他的論證方式,是從生命的自然本性而言,有生必有死。桓譚以自然四時的變化比喻生死,就是以自然現象說明生、長、老、死,猶如蠟燭燒完之後,不能自行添加油脂,使燭火重新再延續燃燒,因為個別的可燃物,燃燒之後,都有獨特的火焰,個別的火不能自行互相傳遞,猶如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獨立的形體,都有這個形體專屬的精神,每個人都是獨特唯一的存在,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也不能完全互相的傳遞與承接,以此反對形盡神不滅。

總之,桓譚《新論•形神》以復興先秦儒學為己任,欲興治,崇禮讓,顯仁義,尊賢愛民,破除各種迷妄信仰,計有:鬼神、神仙、天命、天人感應、圖籤、卜筮等。一切以仁義正道為本,重視今世現實的人生,以科學精神求真求實,以自然天道及自然生死思想,推論形神關係,並舉燭火與炭火,比喻形體與精神的關係,論證形盡神滅,對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爭論,產生重大的影響。

參考書目:

僧佑撰:《弘明集》,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卷五十二
班固撰:《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有限公司
董俊彥著:《桓子新論研究》,文津出版社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世界書局

[第317期空大學訊](作者為本校人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