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補充教材
桓譚的哲學思想(下)

文\鄭基良

(三)反對神仙方術

自秦始皇派人到海外求長生不死之藥後,神仙方術頗為一般人深信不疑,方士鼓吹寡欲養生,一般百姓也常講養生卻老。對於這種神仙方術的流行,桓譚非常明確的指出「無仙道,好奇者為之。」(《新論•辨惑》)。根本沒有什麼神仙或不死之藥,都是居心叵測的方士們假造出來的騙局。

《新論•辨惑》說:「劉子駿信方士虛言,謂神仙可學,嘗問言:人誠能抑嗜欲,闔耳目,可不衰竭乎?余見庭下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曰:彼樹無情欲可忍,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朽蠹,人雖欲愛養,何能使不衰。」劉子駿問說一個人能夠抑制嗜好欲望,不求耳目感官刺激,生命是否可以不衰竭?桓譚指著劉子駿庭下一顆剝皮折枝的老榆樹,說樹木沒有情感欲望,沒有感官刺激,仍然會枯槁,即使勤加培養灌溉,仍然無法使老樹不衰亡。人雖然以各種方法養生,本能情欲仍在,還是無法使生命不衰老而亡,因為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何況生老衰死是生命的自然現象,根本沒有不死之藥,更沒有長生不死的神仙。

《新論•辨惑》說:「余嘗與郎冷喜出,見一老翁糞上拾食,頭面垢 醜,不可忍視,喜曰:安知此非神仙?余曰:道必形體如此,無以道焉。」。一般人迷信世上有神仙,或許以為奇形怪狀異於常人者,就是神仙。桓譚反對言行怪異者被視為神仙,以現代醫學的觀點,這些言行怪異者,可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而被視為神仙,豈不可笑!

桓譚也反對方士所謂龜有三千歲壽,鶴有一千歲壽的說法,《新論•辨惑》說:「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生卻老之術。君惠曰:龜稱三千歲,鶴稱千歲,以人之材何乃不及蟲鳥邪?余應曰:誰當久與龜鶴同居,而知其年歲耳。」傳說龜有三千歲壽,鶴有一千歲壽,以現代生物學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方士們以為人為萬物之靈,以人的聰明才智,養生卻老,應該可以超過龜鶴的歲壽。桓譚反駁說誰能與龜鶴同住在一起,真正知道龜鶴的歲壽呢?換言之,龜壽三千歲,鶴壽一千歲是不可信的謊言,養生卻老可以學成不死神仙,更是無稽之談。 

(四)反對迷信鬼神,天人感應之說 

桓譚反對一切怪力亂神,天人感應之說,而一般人由於心智未開,對於自然現象不能了解,經常被有心人牽強附會,並且以為一切自然的變化,都是現實政治的反應。

《新論•離事》說:「天下有鸛鳥,郡國皆食之,而三輔俗獨不敢取之,取或雷霹靂起,原夫天不獨左彼而右此,其殺取時,適與雷遇耳。」當時,長安及其附近地區的民眾,流傳一種迷信,認為鸛鳥是上天的寶鳥,如果殺而食之,會使得上天生氣,引來大量的雷電譴告,雖然其他地方的人民都習慣吃鸛鳥,長安的百姓仍不敢隨便獵殺之。桓譚反對此說,他以為天不會厚此薄彼,獨愛長安的鸛鳥,而不愛其他地區的鸛鳥,只是長安的人們獵殺時,剛好遇上打雷,僅是偶然的巧合而已。雖然自然界有不常見的氣象,其實也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只是一般人少見多怪而已。

他說:「災異變怪者,天下所常有,無世而不然。逢明主賢臣智士仁人,則修德善政,省職慎行以應之,故咎殃消亡,而禍轉為福焉。」(《新論•譴非》)。桓譚特別強調為政者修養道德,勤政愛民的重要性,所謂災異變怪是不可怕、不足為奇的現象,只要崇禮讓,顯仁義,修己愛人,鬼神不能傷道,妖怪不能害德,逢凶化吉,轉禍為福。

桓譚對王莽批評甚多,王莽好卜筮,信圖籤,勤事鬼神,多作廟兆,可謂蔽惑至甚,其行為近似楚靈王。《新論•言體》說:「昔楚靈王驕逸輕下,簡賢務鬼,信巫祝之道,齋戒潔鮮,以祀上帝。禮群臣,躬執羽紱,起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人告急,而靈王鼓舞自若,顧應之曰:寡人方祭上帝,樂明神,當蒙福祐焉。不敢赴救,而吳兵遂至,俘獲其太子及后姬,甚可傷。」。楚靈王勤事鬼神,深信巫祝,祭祀上帝,吳兵進攻,國人告急,而楚靈王仍迷信鬼神上帝必來保祐,終至吳兵攻入,太子與后妃被俘,甚可悲傷。

《新論•譴非》說:「及衰世薄俗,君臣多淫驕失政,士庶多邪心惡行,是以數有災異變怪。又不能內自省視,畏天威而反,外攷謗議,求問厥故,惑於佞愚,而以自詿誤,而令患禍得就,皆違天逆道者也。」自然界少見的現象,例如日蝕、月蝕、彗星等,是不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君臣淫驕失德,邪心惡行所造成的失政,政治敗壞,人心險惡,如果不能自我反省檢討,改善施政缺失,必然會有無窮的禍患,這是自作孽,而不是天作孽。

以上簡述桓譚的哲學思想,桓譚以自然天道、自然生死,反對神仙方術,反對迷信鬼神等思想體系為基礎,推論形(身體)神(精神)關係,並舉「燭火之喻」及「炭火之喻」論證形盡神滅,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諸如:王充、楊泉、戴逵、何承天、范縝等人,均發揚其形神一元、形盡神滅的思想,下文再敘之。 

註 釋 

1.荀子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近似老子所說「天道 無親。」(《道德經》七十九章) 的思想。 
2.王充《論衡•言毒》說:「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湊懣,頗多殺人。」野葛,又名冶葛,就是鉤吻。 
3.《淮南子•說林訓》說:「人食礜石而死,蠶食之而不飢;魚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 類不可必推。」礜石,味辛,有毒。巴菽就是巴豆。《淮南子》認為人吃了礜石就會死亡,蠶吃礜石而不飢餓;魚吃了巴豆就會死亡,老鼠吃了巴豆反而長肥。萬物相生相剋的關係,不一定能清楚的類推。 
4.桓譚所謂「人莫能識其始生時,則老亦死不當自知。」,這顯然受到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的思想影響。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對生死鬼神存而不論。

[第316期空大學訊](作者為本校人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