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節目概論補充教材
淺談媒介訊息對建構社會現象的影響(上)

文\牛莒光

前言

現今大眾傳播媒介偏好報導暴力、色情、犯罪…等新聞題材,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降低,疏離感不斷提高,甚至會誤導社會大眾,作出錯誤的判斷。尤其現代科技帶來傳播媒介的變革,更影響到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緣此本文將由知識的認識談起,引述傳播的功能理論,分析媒介傳遞的訊息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探討其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知識的獲取

人類獲得知識必須要依賴「中介物質」的傳遞,才可提供人們辨識、溝通、理解,甚至保存。從人類的文明歷史觀察,媒介對於人類知識的影響非常大。出現任何一種新媒介,必定會影響知識傳播的方式,進而引發組織和社會的變革,產生新的文明。從古代使用的口語、結繩、木簡、石碑,直到紙、印刷術等等不同媒介的發明,對於人類文明的進展有不可抹滅的功績。到了現代,攝影、電影、廣播、電視、錄音、錄影的發明,更擴大了訊息的傳遞速度,滿足了人類求知若渴的需求。

從古至今這些媒介多半是以消耗資源或破壞物資製成媒介來傳達知識。在保存上必須面臨折舊、損耗、腐壞,甚至遺失、盜取、水災、火災等等的問題,以致於知識無法普及。雖然數千年前孔子即有「有教無類」的人文關懷,體現出「人類累積知識應由全體人類共享」的理想,但囿於這些限制,孔子的理想實在難以達成。電子媒介出現後,這種依靠電波傳遞訊息的方式,改善了這種情形,使得訊息的傳播無遠弗屆,而且它還具有重複使用的特質,大大降低了生產和使用的成本。學者C.H. Cooley曾在傳播的演進過程中,比較了新媒介為何總比舊媒介有效,歸結了四個因素:

表達性(Expressiveness):新媒介能傳送範圍廣闊的思想和感情。

紀錄永久性(Permanence of Record):新媒介的訊息儲存能力能超越時間的限制。

迅速性(Swiftness):新媒介訊息傳遞的速度增快,不受空間的限制。

分布性(Diffusion):新媒介能傳遞訊息給社會各階層的人士。

由於不同時期出現的新媒介,都能夠展現出更好、更久、更快、更廣的特性,不斷地突破這四個因素,使這些媒介不僅影響社會互動的方式,也影響個人心理觀念的形成。例如口語傳播時期在空間上與時間上有其限制,屬於小眾媒介,溝通必須靠親身傳播,加上交通的限制,形成族群部落。由於此一時期尚無文字,無法留下原始紀錄,時間一久,難免以訛傳訛,加諸了許多的想像空間造成了神話。到了十五世紀中葉,德國人古騰堡發明了金屬活字版,大量複製聖經,第一次延伸了人類訊息傳播的能力,訊息得以在各部族之間流動,跨越了部族的藩籬,使人類擁有自我的思考能力,知識不再屬於少數人的專利,故有「古騰堡革命」之稱。

現今的數位化技術,只用0與1就能表達及儲存所有的訊息,經濟成本花費更低,處理知識的能力卻大增,讓人類在知識上的獲取,遠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來要多,幾乎是供過於求的情形。由正面的角度來檢視新媒介的發展,除了具有取用不竭的特質外,對於人類知識的匯集,蘊藏著創造力與利用的潛力,經過不斷「匯集—創造」的循環,會使得人類的文明生生不息,展現出現代文明的風貌。

媒介對於人類認知世界的影響

一九六○年代的傳播研究建立了「議題設定」、「議題建構」與「涵化理論」,從中發現:媒介的內容可以影響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在媒介與人們的互動過程中,一些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了,如色情、暴力…等等透過大眾媒介的傳播,滲透到各個階層,人們透過媒介吸取了這些訊息,對於人類身家安全存在著安全上的威脅。一九九二年美國醫學學會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地方,在電視出現十五年後,兇殺案都增加一倍。在一九九八年的「全國電視暴力研究」公佈了三年的研究成果,認為百分之六○的電視節目含有暴力,而且「透過電視觀看暴力很可能有害」。尤其在新聞中經常出「有關犯罪的訊息」,引起許多人的仿效式,對於社會的危害絕不能等閒視之。

到了電子數位化後,暴力文化在電視、電影、電子遊戲以及網際網路等媒介的傳播下,對整個社會造成危險的後果。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兩名高中生犯下美國史上最大的校園屠殺案,在五個小時的挾持中,持械重傷廿三人,殺死十二位同學與一位老師,最後也殺死了他們自己。這兩名高中生非常熱衷於電腦遊戲,每天都要玩上好幾個小時,並把個人電腦中的遊戲背景修改成像自己的學校走廊,模擬射擊、殺人。將現實的環境,搬到了電腦的虛擬空間,然後在電腦中進行電玩遊戲(射擊、殺人),而且他們當天所使用的武器和炸彈,就如同電腦遊戲中的武器完全一樣。

目前電腦的普及,使電子遊戲已成為青少年的娛樂之一,然而卻又鮮少父母瞭解這些遊戲的本質,暴力、色情的電玩讓年輕人習以為常,電腦遊戲程式成了一種非常危險的媒體,這是否會形成世界當是如此充滿暴力的氣息,而直接或間接造成青少年的犯罪,值得深入的研究。為了要進一步說明:「媒介所傳載的訊息」建構了「人類心中的真實」,本文將由知識的認識過程來剖析其二者之間的關係,再以傳播功能說明媒介具有影響社會風氣,建構社會文化的能力。

人類是透過媒介物質來認識世界

人的感官機能有限,無法親身接觸到每一個事件,因此我們必須要瞭解到我們的「認識」並非「直接認識」,而是透過媒介物。這說明了我們生活中的知識是來自於間接認知,是透過媒介的訊息來認識今日的世界,日積月累下形成了基模,這個基模是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判準基礎。而這種累積的基模是依靠了中介的媒介,而從「中介的媒介」到我們認識「外在世界」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的操弄因素。例如,美伊戰爭中我們沒有能力親赴戰場,但對於美國與伊拉克這兩個國家的戰爭,在腦海中卻有一套價值觀,試想你的這個價值觀是受到誰的影響?如果你沒有親身接觸過伊拉克人,對他們的瞭解來自誰呢?報紙、書本或是各種電子媒體。

淺談媒介訊息對建構社會現象的影響(下)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