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系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課程導覽
宇宙、人生精思力踐的結晶-「中國哲學史」 

文\鄭基良

本系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的課順利推出了!涵蓋有文學與藝術類、歷史類、哲學類、傳播與圖書資訊類各兩門課程,「易經與生活」、「紅樓夢賞讀」為新開、「參考資源與服務」為重製課程,其他則為續開科目。每一門科目都蘊有老師心血的結晶、知識智慧的匯集,期望能增進同學的人文專業認知,使生活、工作的層面更為開展裕如。

 宗教與哲學類/四學分/廣播

中國哲學史是古聖先賢的生命學問,是對宇宙與人生精思力踐的智慧結晶,更是實踐道德、體貼生活的不朽嘉言,值得我們終身必讀。

中國哲學史可以分為七個時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朝及當代哲學。各個時期都有其時代背景與社會問題,哲學就是反省問題核心及提出解決困境的思想體系。依此比較中西哲學,要言之,西洋哲學是理性辯解的思想論證;中國哲學是追求內聖外王的道德反省。茲簡述各期之思想特色:

先秦諸子時期:主要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
兩漢時期:董仲舒獨尊儒術,提倡天人感應之說,引發王充《的批判。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由於政局動亂,人心苦悶,因此,嚮往老莊的逍遙與超越,代表人物是王弼、郭象、阮籍、嵇康。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興盛,引發儒、佛之爭,論辯主題是「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換言之,是否有善惡報應和六道輪迴?
隋唐佛學:隋唐時期的中國佛教,已經開花結果,代表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
宋明心性理學:宋明心性理學,又稱新儒學,基本上可分為陸王(陸象山、王陽明B與朱熹兩大學派。
清朝:清初學者,批判與繼承宋明理學,後期則主張「經世致用」及「通經求變」。
當代哲學:清末外力入侵,西風東漸,引發救亡圖存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全盤西化」爭論不休,胡適、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等學者,為吾人所敬重,他們吸收西洋哲學,詮釋、創新中國哲學。

總之,中國哲學以儒、釋、道三家為主體,當前,應再吸納外來思想,再創文化生機與活水,為生民安身立命。同學應以「比較」和「歷史」(史觀)的方法,研讀「中國哲學史」的課程。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