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美學」的一些觀念上的準備

文\尤煌傑  

在我們日常語言的使用上,「美學」這一詞有時候被我們以一種很寬鬆的意義在使用。比如說,我們會說某某人穿著服裝考究,衣飾光鮮亮麗,他的「服飾美學」呈現一種獨特的風格等等;又比如說,某大電影導演在處理暴力鏡頭的時候,以一種引人注目的方式來表現,發展出他個人獨特的「暴力美學」的模式等等。在這些例子當中所用的「美學」一詞,其實並沒有任何嚴格意義的學術理論基礎,充其量它只代表一種獨特的審美品味,我們並非要把這種對於「美學」語詞的使用加以排除,它仍然可以在真正的美學討論中成為一個具體的個例,但絕不是作為一個有系統的知識整體。在這些例子的討論當中,一般人只要根據他的常識經驗也都可以頭頭是道地說出許多意見。但如果「美學」就只是這個樣子的話,那麼我們也沒有太多的理由在學術殿堂裡要求一門作為系統性知識的「美學」,應該被提出來研究。

所謂「美學」,目前仍屬於哲學研究領域之下的一個分支。在《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五版的「美學」條目之下,作者曾經指出在二十世紀的初期(約二○年代),心理學從哲學的研究領域脫離出來,開始了實驗心理學的新紀元。他預估在二十世紀的後期,美學也將從哲學的研究領域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單獨的專門研究學術。雖然我們還沒有看到美學真正獨立門戶,但是這個預言至少呈現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美學的研究愈來愈受到重視。它不只在西方的當代哲學研究受到廣泛的重視;在大陸地區於八○年代,也因為美學研究是比較不受到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所左右,所以在當時也掀起一股美學研究的熱潮。

雖說美學確然是哲學研究的一個分支,但是只瞭解哲學的觀念還是不夠的。英國當代有名的哲學家柯靈烏(R.G. Collingwood, 1889-1943)曾經指出有兩類的美學家,一種是所謂「藝術家的美學家」(Artist-aestheticians),另一種是所謂「哲學家的美學家」(Philosopher-aestheticians)。他認為藝術家的美學家在分辨藝術的、非藝術的屬性上能力足夠,但是在有關的觀念上的分辨則模糊不清。反之哲學家的美學家在觀念的架構上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是缺乏藝術方面的事實根據。因此,柯靈烏主張應該追求一種兼具前兩者之優點而無其缺點的第三類的美學家。

基於以上柯靈烏所提出理想的美學家的條件,我們在追求美學的學習過程上也就不能只拘泥於哲學觀念的分析或是藝術作品的賞析而已。因此,要想學好「美學」這一門功課,先修習過「哲學概論」、「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中任何一門或全部,或者修習過有關「藝術賞析」,或者跟媒體製作相關的課程,這些都有助於對「美學」課程的瞭解。但是,萬一以上的科目你沒有一科已經修習過,那也有另外一種輔助的辦法,就是請你要多多利用休閒時刻或例假日的時候,常常跑博物館、美術館、各種藝術展覽場、音樂廳、戲劇表演場,或任何藝術形式的展演場所,多多去瞭解藝術的觀念,從中培養欣賞的趣味。有了這些基本的觀念和趣味之後,再回到本課程的內容中來加以消化。至於基本的哲學觀念,還是希望同學們也藉此機會,找一、二本「哲學概論」或「中、西哲學史」的書籍稍加瀏覽,如此將有助於哲學基本觀念的理解。

在美學的研究領域裡,它還可以繼續進一步地區分成美的本體論、審美學、藝術哲學這三大分支的研究。美的本體論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哲學本身的理論,它或可稱為美的形上學。審美學主要是從審美主體為出發點來研究,我們作為審美主體在面對一個藝術品或審美對象的時候,種種因為對於對象的認識、欣賞而產生的心理歷程,都屬於它的研究範圍。至於藝術哲學則是從藝術品的存在作為研究對象,它涉及所有跟藝術品產生相關的研究,同時也涉及藝術家、藝術品、觀賞者這三者互動的探討。

因此,我們在設計這門課程的時候就分別對以上的三大研究分支,各以一章的篇幅來介紹,並且在全文之前,再加上一章導論;在全文之後,加上一篇結論。導論主要是要讓同學在正式進入美學研究的範疇之前,先瞭解美學作為一門學術的基礎,它的歷史發展,以及它的現代意義。結論這一篇是在全書完成之後,由筆者和本課程的另一位學科委員潘小雪老師,對於本課程的一個回顧與展望,以口頭討論錄音之後,再作文字整理。至於前四章的課文,前兩章是由筆者執筆;後兩章是由潘小雪老師執筆。

至於在電視講授的部分,前面的十七個講次是由筆者主講,而後續的十八個講次則是由潘老師主講。在筆者所負責的講次當中,主要涉及課文的前兩章,在每一講的開場部分將會有一小段旁白,它是引自歷代著名的美學典籍的片段,其目的是先讓同學體會進入學術殿堂的氛圍,然後正式介紹該講次的主題內容,這一部分將邀請也在輔仁大學哲學系任教的潘小慧老師共同來為同學介紹。同時在主題內容的各個段落的間隔,穿插西洋重要藝術作品的欣賞。這一部分的設計並不直接和課程內容相關,但是作為輔助同學瞭解西方歷代藝術表現的具體實例。由於本課程並非藝術賞析的課程,所以我們不對於任何單一的藝術作品進行講解,純粹只是提供同學建立藝術欣賞的常識。第四部分則是問題討論,在這部分將邀請現就讀於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的黃苓嵐同學,就一個學習者的角度提出問題,然後再由筆者加以解說。關於在講次當中穿插的圖片,由於使用已出版的各類藝術作品的圖片,受限於出版法令的限制,或是因為取得國外授權在時效上的延宕,以致於我們僅能以少數同意使用的圖片為範圍來處理,就連故宮的文物圖片也是因為種種限制,以致無法使用。這個不足就要請同學們自行前往參觀,或自行閱覽國內外的出版品。

至於第十八講以後的講次,潘小雪老師將隨機地在她所擔綱的講次當中,邀請學者專家助講。由於潘小雪老師自己也是藝術家,在她的講次當中,同學們也有機會欣賞到她的繪畫作品。

在這些有關課程內容,以及講次內容的介紹之後,筆者還要跟同學們溝通一個觀念,那就是美學究竟是理性為主導的研究,還是感性為主導的研究?筆者在此只要強調一個觀念,那就是理性和感性不必然是矛盾對立的。不一定強調理性的人,其人生必定索然無味;也不一定強調感性的人,其人生就必定亂無章法。在人類的精神世界裡,本來就包含了理性、意志與情感,一個調和的人生必然要在這三者都取得均衡的發展,而無所抑制。美學的研究就是達到這個致中和的一個良好途徑。我們的審美能力當然都是以感性能力為基礎,提供感覺經驗作為材料,但是也同時需要理性能力的介入,來整理這些感性判斷的命題。因此,在美學的研究裡,感性與理性是不互相衝突的,而是調和的。總之,希望同學們能抱著喜樂的心情來學習本課程,大家一同來作個快樂的學習者。

[第295期空大學訊--課業輔導](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

回課程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