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說》讀後感

文\莊純巧

 七○年代由於中美、中日斷交與台灣退出聯合國等因素,國際上的失勢,使知識份子意識覺醒,也由於現代主義過於強調內省,以致脫離現實,使作家開始重新反省,進而使台灣小說告別現代主義走入了鄉土寫實與反映本土生活的現實主義了。代表作家有王拓、楊青矗、陳映真、黃春明、宋澤萊等人。此時由於鄉土文學論戰的影響,意外使台灣小說呈現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除了作家作品集結出版,更以小說獎來鼓勵創作。黃春明的《莎喲哪啦•再見》和陳映真的《夜行貨車》都是得獎作品。黃春明是個多產的作家,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一顆敏銳有情的心,作品充滿大地生命的躍動與時代脈動的聲音,許多作品如〈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以及〈小琪的那一頂帽子〉都敘述著小人物的辛酸與掙扎,表達了人們對命運的無奈。拍成電影後更引起大眾的共鳴感動著人心,難怪他素有「小人物的代言人」之稱。

 陳映真因「台灣同盟案」歷經七年牢獄之災,除了激起他更清楚的「中國意識」外,更強化他追隨社會主義,抵抗帝國主義的理念。陳映真小說重要標記是「站在第三世界的一環,抵抗新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夜行貨車》就是藉跨國公司批判帝國主義的經濟及文化的侵略為寫作主題,而族群的衝突與融合和台灣的定位更是他所關切的議題。

 八○年代的台灣小說是處於狂飆期,由於解嚴與民主意識抬頭,政治、經濟結構的改變文化型態的轉變,文學呈顯出多元化的現象。除了台灣文學得以正名外,涉及二二八、白色恐怖等題材和牢獄小說紛紛興起,有林雙不的〈黃素小編年〉,陳映真〈山路〉、〈鈴鐺花〉、〈趙國棟〉和施明正〈渴死者〉、〈喝尿者〉等等。女性作家也不遑多讓,李昂的〈殺夫〉、《暗夜》,朱秀娟的《女強人》,廖輝英的《盲點》,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等等,都是同樣引人側目而被廣泛閱讀的小說。八○年代小說特殊風格是後現代的前衛書寫,以後設小說、都市小說最具代表性;張大春的〈公寓導遊〉黃凡的《賴索》、《曼娜的舞蹈教室》林燿德的〈氫氧化鋁〉等都是後現代前衛書寫的代表作。而魔幻現實的特殊敘事情境以及解構歷史威權的技法更是突破了文體界線,張大春的〈將軍碑〉、〈四喜憂國〉,楊照的〈黯魂〉以及林燿德的〈白堊魔堡〉都具魔幻現實書寫的特質。

 九○年代由於台灣社會文化呈現的都是都市化、科技化、視覺化的面貌,小說書寫手法更是令人驚嘆。有新人類最喜歡鋪陳的新感官小說;以網路聊天室的對話交談和電子郵件書寫方式,書寫小說;以情色為重要構文元素的大眾小說。如邱妙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以女同志為書寫主題;痞子蔡《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是網路小說中最受歡迎的;杜修蘭《逆女》更為大眾小說首獎。然而性別與國家認同也是九0年代小說的基調;朱天文的《荒人手記》為同志書寫的代表作,從同性戀的身分認同,影射出對國族的認同問題;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則對原住民、漢人文化以及台灣的歷史提出了反省與批判。作者在短暫時間的情節框架中,穿插了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以魔幻現實手法時空的糾葛錯置,通過瓦濤•拜揚一家四代人的不同命運和生活型態的對比,反映了台灣社會半個世紀以來動盪變遷的歷史。

 從日據到九○年代第一次如此完整而有系統的閱讀台灣小說,收獲其實是蠻豐盛的,然而還是有好多值得欣賞的小說不及細讀,有些遺憾;不過既然已修習了《台灣小說》,也對台灣小說的演進歷史以及作家生平背景所處環境有所知悉,對於作品所要傳達的訊息或訴求也有所瞭解,相信以後自行閱讀時會容易些,課程雖告結束了,然而我對小說的熱愛彷彿才剛剛開始呢!

 [93.7.16/19/21 空大專版] (作者為本校新竹中心全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