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旅程:坎伯的生活與工作
The Hero’s Journey: Joseph Campbell On His Life and Work

作者:菲爾•柯西諾/著
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立緒
初版日期:2001 年 11 月 06 日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折 360 元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以上特價320元 (8折)
類別: 宗教/哲學 宗教 總論 宗教哲學
叢書系列: 新世紀叢書系列
普級 / 繁體中文
單色印刷 / 平裝 / 464頁 / 直排
ISBN:9570411376
出版地:台灣

博客來導讀
由菲爾.柯西諾 (Phil Cousineau) 所編的《英雄的旅程: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的生活與工作》(The Hero's Journey: Joseph Campbell on his life and work) 其實是一九八七年,同名電影的文字版。與影片一樣,本書也是由坎伯在晚年幾個重要訪談的內容所集結而成的。而除卻坎伯本人博學健談及獨特的群眾感染力之外,本書的精彩處之一也在於它眾多採訪者多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因而也勾勒出坎伯他人生歷練及學術涵養的多面向性。同時,由於這些訪問者大都是坎伯迷,此書也可說是一本全然向他致敬的禮讚。又因為這些訪談在此書中大多是以編年體方式編排,而其內容又大多是坎伯對自身的侃侃而談,本書也可算是他另一種型式的自傳。

坎伯的學術歷程之奇、生活歷練之豐可謂驚人。童年起就對印地安文明產生極大興趣(也因而導致他日後在神話學上的專研與成就),大學時他先攻讀生物與數學,卻因梅列日科夫斯基 (Dimitri Merejkowoski) 的《達文西傳奇》 (The Romance of Leonardo da Vinci) 一書,而轉至哥倫比亞大學專修人文學科。在哥大期間他既打美式足球又在爵士樂隊中吹薩克斯風更是田徑場上的短跑接力明星選手(曾破世界記錄)。大學畢業後遊學法國巴黎大學,研習亞瑟王傳奇,和古法語與吉普羅旺斯語,並在那裡接觸到令他眼界大開的現代藝術,其中尤以喬依斯的《尤里西斯》對他影響最為深遠(日後,他甚至成為研究喬依斯的著名專家之一)。之後他轉往德國慕尼黑大學修梵文與印歐文學,並在期間大量閱讀佛洛依德、容格、湯馬斯.曼及哥德的著作(特別容格以神話的角度來切入心理學-即集體潛意識的理論-對坎伯的思想體系的建立影響至大)。在歐洲遊學的這段期間內,坎伯建立了他日後學術研究的輪廓與基石:神話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學,及藝術等等。

結束遊歐的學習後,坎伯回到美國。不巧在兩個禮拜後,美國紐約股市大崩盤,坎伯也決定放棄博士論文的撰寫,隱居於胡士托 (Woodstock) 的樹林中,並開始他長達五年的埋首苦讀。之後即使他投入大量心血研究東西各文明的宗教神話,翻譯大量印度經文,著作等身,並且榮獲多項榮譽博士學位,坎伯再也沒有再回學院完成博士學位。然而做為個所謂的『學院叛徒』,他的影響力卻非一般學術派理論家可比:有人甚至論斷坎伯在將神話重新帶入當代人類日常生活的成就,要比法國結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更為功高。這樣的說法雖然可能有待詮商,然而假如我們知道好萊塢大導演兼製片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影片的中心思想即來自坎伯的神話論著(特別是他的《千面英雄》一書),那麼的確,坎伯的影響力可說是無遠弗屆。

事實上,坎伯的著作之所以會得到如此廣泛的群眾迴響,除了他博學多聞、辯才無礙的個人魅力,以及他一直堅信神話的時代意義在於生命當下之啟迪的原則之外, 時代的因數可能也佔了極重的成份。六零至七零年代由搖滾樂所帶起的反西方科技文明、提倡回歸心靈與自然的嬉皮運動,其精神與坎伯一直倡揚的東方禪學哲思可說是不謀而合。也難怪許多當時就著名的搖滾樂手[例如門戶合唱團 (The Doors) 及感恩的死者 (Grateful Dead)]幾乎就把他視為精神導師。

然而,他學術研究最大的貢獻可能並不在於東方宗教神話的釋意,而在於對於西方宗教(特別是基督教)文明所提出的質疑與修正。在他眼中,基督教義在現代文明中已無法繼續帶領人類溯尋心靈的本源;而其癥結正在于基督教的詮釋者一直堅守聖經是歷史的記錄而非人類心靈隱喻的展現。也因如此,基督教丟棄了它自身作為神話的面向;而對坎伯來說,神話教育心靈的功用一直是-也將是-人類面對及處理生命及宇宙的課題時,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一點可能也是全書中最令人深思的議題之一。(文/楊天行)


內容簡介

神話學大師坎伯的半自傳
國內第一部蒐錄關於坎伯工作及生活大量圖片的專書,提供了一個深入坎伯世界獨一無二的窗口
一群人文學者及藝術工作者與坎伯的訪談錄,拍攝成影集,先後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PBS放映
亞瑪遜網路書店讀者評價★★★★★
是一把打開藝術、音樂、宗教世界大門的萬能鑰匙。美國大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年太空漫遊」、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三部曲」即引用坎伯的神話觀念拍攝完成。
  本書是由一群心理學、人類學、文學、電影製作人等,共同訪問20世紀重要的神話學大師喬瑟夫 坎伯(Joseph Campbell)的影集,並將之編輯成書出版,主編為Phil Cousineau【亦為本公司《靈魂筆記》(Soul: an Archaeology)一書之主編】。

  影集於1982年正式拍攝,1987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首映。1988年在PBS播出,而坎伯則於電影首映之後的同年10月去世。本公司另一本於1995年出版的《神話》(The Power of Myth)乃是於1985、1986年由名記者莫比爾(Bill Moyers)所做的訪問, 於1988年在PBS播出。這二部影片的前後播出皆引起熱烈的迴響。

  本書與上述已出版的中譯《神話》內容不同之處,在本書著重於坎伯的生活與工作,同時大量使用來自坎伯家族文庫的照片,提供了一個深入坎伯世界獨一無二的窗口。而《神話》一書則著重在神話學的闡釋。

  坎伯光大了美國當代神話學的研究,同時把神話帶到現代人的生活裡,使其在專業領域之外還博得大眾的聲譽。他於60年代初出版的《千面英雄》,是那些汲汲於尋求內在啟悟的年輕人手中的聖經。許多人坦承坎伯的文字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從他的著作裡,我們可以找到一把打開藝術、音樂、宗教世界大門的萬能鑰匙。而他所使用的語言,同時兼具詩性與實用性,也因此許多美國從事大眾文化與藝術創作者,從他這邊獲得極大的啟發,備受尊敬。例如大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的「2001年太空漫遊」、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三部曲」即引用坎伯的神話觀念拍攝完成。

  坎伯曾於1943年在波林根基金會(榮格學術研究構)參與編書工作並鑽研榮格學說,深受其影響,其名言「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私人的神話」與榮格「集體潛意識」之說有相當的關連。

  20世紀30年代前後,坎伯遊學歐洲,接觸到畢卡索等現代主義大師的畫作,在文學上也認識到喬哀思、艾略特、湯瑪斯•曼等巨擘的作品,使他逐漸理解到「象徵符號」與「神話迷思」之間結合的道理。並發現了內在於神話、藝術與文學中的不朽問題。從此,窮一生之力研究神話,尋找他內在那個不朽的英雄。

  透過與詩人布萊(Robert Bly)、人類學家阿里恩(Angeles Arrien)、製片家肯納德(David Kennard)、精神病學先驅葛羅夫(Stanisl Grof)、諾貝爾獎得主吉耶曼(Roger Guillemen)等人一系列的對話。坎伯在本書中展現了他豐富的生命經驗。包括神話的起源與功能、藝術家的角色、儀式的作用等等。

  「神話是人類心靈的歷史」。在一個我們已經失去與神話聯繫的時代,坎伯所代表的,是一個路標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