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現代水墨

 

 

漫談現代水墨      余振明 

    
     敝.日前有個機會參加兩天的「現代水墨研習營」與劉國松、李重重、袁世塔、芳、楚戈、閻振瀛、劉平衡等諸位大師對談,聽水墨畫的發展,探悉他們的創作歷程並親自指導學員,吾想在此略述,以供同道往後有意創作之參考。

        東方畫系,自元朝以後,由於文人的進入並支配了中國畫壇,在早期對寫意的發展雖作出了相當的貢獻,可是由於文人掌控畫壇之後,專業畫家被排擠出局為匠人,而他們又以業餘的心態視繪畫為修心養性的工具,毫無將繪畫發揚光大的創造雄心;同時又將官場的封建惡習帶入,以寫字的方法來作畫,形成以「筆墨論」去評鑑。所有的繪畫的「一言堂」局面。因此,中國繪畫就一代不如一代。

        唐代的青綠山水、人物畫已具十八描法、線描填彩,五代開始,各種皴法已發明完備,而元朝以後則無任何發明。所謂「唐如ㄑㄩ、宋如酒、元如醇,元以後如酒加水,明清近代則如水,淡而無味」我們如何創出一條屬於台灣本土的繪畫,能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何謂台灣的「民族精神」、「本土意識」、「本土繪畫」,台灣文化應該是在吸收外來文化並消化變成本身營養之後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這台灣本上創造出來的新文化,才真正稱得上台灣的「本土文化」。

        台灣是一個孤島,屬於「海洋性文化」,與大陸性文化最大的不同是海洋性文化的形成是容易接受四面八方來的影響,包袱不重,常有突破性發展,而大陸性文化的傳統包袱重,一脈相傳,有主導思想,有主流畫風,發展較慢。換句話說「現代水墨畫」是台灣漢民族文化吸收並融合了外來影響,在這片土地上蘊釀並創造出的「新繪畫」、「新風格」這才是真正的「本土繪畫」。

        「現代水墨」創作,並非要您甩掉傳統的筆、墨等等,而是要在風貌上、技法上去創新,帶有台灣現代感的新潮流。我們可以去嘗試、發明、新奇的風格、技巧,使用各種的紙墨、顏料、刷子、滾筒、濆灑器等媒體及拓、印、甩、灑、滴等方式來表現,也許帶有點遊戲性,但皆是出自您、出自乎意料的潛能及美感,藝術情操,那是不見畫派、師承的,而是創新的。也就是說您的傳統技法根基愈深固或跟隨某位老師愈久,則愈難跳脫,現舉這幾位大師的告白。

        羅芳說道:她的傳統筆墨基礎好的很,從事現代水墨創作後乃死命的跳脫以前的種種束縛,層層的包袱,而衷心的講了一句話:「我覺得我找到了自己,現在的才是我自己!」而李重重已從事現代水墨廿餘年,我們早已看過她富現代、抽象感的作品,但她近期還是在積極的求新,力求「再變」。

        劉平衡談到,以往他是黃君璧的學生,也常陪他出國講學、揮亳、遊歷,內人是江兆申的學生,自傾心現代水墨後已創出自我的作品,但行家偶而還是會點出他某個個地方(樹)有點像黃君璧,他唯有故意的再把它畫得不像,是叛徒嗎?見仁見智。談到江兆申晚期的大畫也只是把整個畫面景物安排、佈置妥當後,逐一的把每個部位填滿而已;而現代水墨,您無法預知您的作品完成後會是什麼德性,則要看您對美的感知、藝術的素養。

       再談到閻振瀛,他未曾學過畫,是一位學者(語言博士、戲劇博士),他不是專業畫家,也不想當畫家,而是一次赴台東文化中心巡視中,在當地見到幾尊出自卑南原住先民的石雕時突然「頓悟」了,太感動了,心想原住民能,我為何不能,於是回家後一口氣畫了一堆畫,三個月後開展,一賣而空,可能就是人的潛能吧!

        最後歸納幾點創作如何求變:『變形』(把物象畫成不像)。

(一) 幾何圖形(把物象轉化成圖形□○△...)。
(二) 色彩的轉移(如可以把蘋果畫成紫色的)。
(三) 矛盾空間的安排(如遠近、大小的倒置)。
(四) 技巧的實驗、嘗試、發明。
(五) 畫面的結構改良。
(六) 減化。